顶点小说网 > 海国月明 > 六十四 学校

六十四 学校

小说:海国月明作者:狷夫不羁字数:2005更新时间 : 2020-03-27 18:00:00
  光有耳提面命和不断督促也还不够,还需要从根上就开始培养概念。

  根在哪里?

  教育!

  于是,第三项决定也便合情合理的就此诞生:开展三年制义务教育,开设扫盲识字班,建立职业学校。

  郑鸣的目的有三个:

  一、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更多专业人才,毕竟,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人才又是发展科技的基础载体!

  二、以教育为基础,打通人员职业上升渠道,打造另一形式的“科举制度”,让民众看到希望,有所追求。

  三、尽早培养出一批文化使者。

  这话说来难懂,却又十分简单,便如一个民族也好,一个组织也罢,其实力的表达可以诉诸武力强攻硬战,也可使用经济手段巧取豪夺,但最终的表现却是形成一种文化认同的软实力,令人心悦诚服的接受与拜服,。

  文化来源于哪里?无非两种途径,一为家国熏染,二为教育认知,加之此地偏处异域,隔绝多年,郑鸣生恐他们忘了来路,淡了乡愁,于是便将这步缓旗大大提前,不但要再次凝聚他们的心神,更要将他们培养成对外传播文化的天朝使者!

  当然,郑鸣此时无须多说情由,只将具体措施说明即可:

  首先,将匡步仁的私塾升级为南洋小学堂,重新选定地址,建造规模较大、条件完备的学堂设施,并将历来教授的文史类改称国文,另外增加算数和自然两科。

  国文课教师暂定两人,分别是匡步仁和洪度年,但教材是个大问题,按照郑鸣的设想,既要通俗易懂,又要实用有效,最好将那些束缚国人的思想桎梏尽量冲淡,于是郑鸣自中国古代常用教材的“三百千千”和“小四书”中略加选择,提出设想如下:

  一年级可以从《小儿语》、《蒙求》开始,二年级开始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级转入《千家诗》、《名物蒙求》和《史学提要》。

  算术课教师两名:钱来多和郑鸣,钱来多按照传统办法教授珠算、心算之类,郑鸣则根据自己那点现代库存,教授一些加减乘除之类的数学基础。

  自然课教师同样两名:庄梦癫和郑鸣,具体内容需要认真考虑后再行决定,但宗旨无外乎让孩子自小就养成对万事万物进行探究的兴趣,为后续职业教育打下基础。

  郑鸣其实无意为师,此时硬着头皮上阵不过是个权宜之计,一来亲身示范现代教育,二来确实找不到合适的算数和自然老师,等到以后,若有这类人才出现,再将自己换下就好。

  小学堂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凡七岁及以上儿童,必须入学读书,无故不到者,将在其父母工作任务和薪资分配中予以惩罚,具体章程待研究后决定,其目的就是全民识字,扫除文盲,提高潜军基础素质。

  小学堂毕业后,则进入中学堂,学制同样三年,除原有三门课程继续深入以外,还将增加物理和化学两门课程,至于细则和教材,有些烧脑,郑鸣暂无精力制定,好在还有时间,慢慢考虑便是。

  中学堂同样是义务教育,学制同样三年,但不强制,但小学堂老师可以圈定自己看好的小学生升学,家长无权反对和阻挠。

  中学堂毕业后,便会一分为二,经考核后,一部分继续升入大学堂,用以培养文学、艺术和管理人才,另一部分根据自身兴趣和长处升入某某职业专科学堂,从而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学制、章程、方向和学科设置,均为待研究。

  与此同时,在小学堂开设扫盲识字班,晚间上课,每次一个时辰,教育对象不分层次,不分年龄,面向所有人,只是分作男女两班,教材也很浅显,基本等同于小学堂一年级水平,只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目的单纯,就是为了扫除文盲。

  为提高大家参加扫盲识字班的积极性,郑鸣提出两项措施:归属潜军增加5%薪俸,归属遗民的,可在年底少交2%的粮食鸡鸭,并在未来招工机会中优先考虑。

  这项决定宣布后,议事厅内再次沸腾起来,郑鸣自知这项决定有点独断专行,尤其是各科老师人选并未提前与他们商议,不免有些拍脑瓜的味道。

  但郑鸣这次却是不做任何解释,毕竟,民主虽好,却也要适当集中,尤其是自己来自四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不但熟悉历史,更是了解这段时期中的科技进步,真要事事讨论,时时商量,这会还不得开上个三年五载,真要等到那时,黄花菜早该凉了!

  可教育这件事却是万万等不及,起码对于郑鸣心中的那个梦想来说。

  而梦想需要千千万万各类人才方能撑起,虽然此时婆罗洲上不缺工匠劳力,也有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异士,但这还远远不够,起码对于扬帆全球的宏大计划和即将到来的工业革命来说。

  人才从哪儿来?唯有教育!

  但教育需要周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并非信口胡说,反倒是实实在在的经验总结,真若等到急需人才之时才来启动教育,机会可能早已错过,一切悔之晚矣。

  只因有了这番清醒认识,郑鸣便表现得格外坚定,对议事厅中的沸沸扬扬犹如未见,郑鸣只是好整以暇的端起面前茶盏,细细品啜,静待众人自行消化。

  果然,嘈杂议论渐渐落下,议事厅内重新归于平静,原因其实很简单:这项措施对他们自身无害,而且看似还有好处,即便增添了数学、自然、物理化学之类的杂科,将其与文史抬到同样高度,但无论如何,教书育人都是正理,钦差此举,应是顺天济人的良行善举了!

  交头接耳一阵过后,议事厅内风向为之一转,不但点头附和之人渐渐多了起来,更有啧啧称赞之声传入耳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