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汉末称雄 > 第五十五章 国子监设想

第五十五章 国子监设想

小说:汉末称雄作者:枝愧字数:3010更新时间 : 2021-02-21 21:29:53
刘和也知道到时候不少人会死在屠刀之下,但是这刀是必须要挥的,要不然士族怎么会怕,又怎么能确保人口不被隐匿。

        刘和道:“你的税收制度不错,但是租要普及到各大士族豪门中去,有一家仆则算一丁,主家要负责交税,调也分户征收,按照家财分五等征收,每一等在前一等的基础上翻一倍,庸可以不普及。”

        荀彧沉思了会道:“我感觉主君在下一盘大棋啊,从免税直接就说到怎么动士族了,主君是不是早已思虑过了,就等机会了,是不是还有其他,主君可否与我说说。”

        荀彧感觉自己跳进了一个巨大无比的坑里面,不是在说免税嘛,我不就提了个租庸调制的新税收制度嘛,你均田制就搞出来了,连士族会反弹都考虑好了,弄个家仆合法化来杀鸡给猴看,后面还有什么,能不能一次说出来。

        刘和微微一笑道:“以后再说,现在先推家仆的事情吧,就从你我开始,往下推,一年时间应该够了吧。至于均田制从灾民开始,再在官方设一条,官方也提供田地出租,佃租收三成。”

        “主君为何要加这一条。”也不怪荀彧迷惑,都官方授田了,还租田干嘛。

        刘和道:“这是给士族豪门准备的,土地兼并是少不了的,他们田地多,自然需要人租种,我是给他们的佃租设个上限,要不然他们收五成甚至更多,百姓还有活路吗。”

        荀彧不由点头称是,只不过这一条政令估计成效不大,他哪知道刘和的底气啊,别说还有东北平原那么大一块土地,就是后世的菲律宾,还有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这么多的土地,这时候可还都是土著,更别说南北美洲了,移民就可以了,至于罗马、埃及这一大片土地现在都有文明了,可不好征服。

        刘和的心也挺大的,他不仅要移民到这些地方去,还不能断了华夏传承,这也是他要普及教育的原因。

        至于以后百姓安居乐业不愿移民的问题,根本不用担心,农耕社会,保不齐哪天就有个天灾了,灾民直接往海外送嘛。

        想的有些远了,刘和继续道:“至于新的税制你先完善,明年或者后年再实行,不急一时,我还差一只鸡。”

        荀彧听了本能得点头,突然反应过来不对,前面一只鸡他知道,这又哪冒出来一只,不懂就问,荀彧也习惯了,当即道:“还有一只是什么鸡。”

        刘和道:“笼子里的鸡,就等鸡笼打开来了。”

        荀彧这下懂了,看来邺城里的士族是躲不过这一刀了。荀彧不得不感慨刘和的高明之处,若不是袁绍为士族拖累,何至于到此地步。

        袁绍的失败一方面是天灾人祸不断,他没时间整合冀州的力量为己用,另一点就是手下分为三派,分别是冀州本土士族,河南士族,和看不惯两方的士卒。

        由于冀州本土士族中的田丰、审配被刘和挖走了,导致沮授为代表的本土士族势弱,而许攸、郭图等河南士族占据上风,本土士族如何愿意,不斗倒河南士族如何肯出力,这才是袁绍迟迟不能整合力量的根本原因。

        而刘和手下的人就那么多烦扰了,一开始的荀彧来自河南,华歆、太史慈来自青州,田丰、审配来自冀州,鲜于辅、鲜于银、齐周来自幽州,后来的田豫、田畴、徐邈、阎柔来自幽州本土,杜畿来自关中,再后来的许褚、许定来自豫州,新来的郭嘉和赵俨三人来自河南,赵云来自冀州,占优势的幽州本土士族由于长年地处边塞,和草原各部争斗,本就和其他地方士族不一样,根本不在意这种地域之见。

        所以刘和要动士族,他荀彧没意见,田畴等幽州士族也不会有意见,而新投降的张郃、高览等人除了张郃都被刘和分配出去了,刘和动刀子的时候他们恐怕正在与别人交战呢,也管不到冀州来,而田丰也被派到青州去了。

        如果不出荀彧所料,刘和恐怕早就想好如何安排张郃、赵云和审配了,绝对不会把他们留在冀州的。

        荀彧感觉自己平时太小看刘和了,看着刘和平日里偷懒耍滑,不理政事,又好像没什么城府,没想到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对冀州士族的谋划。

        而想到刘和派杜畿去并州,许定去青州就可以看出刘和对并州的重视要超过青州,按道理青州应该比并州富庶,要重视青州才对。

        偏偏刘和重视的是并州,可见刘和并不是按照土地的富庶程度来决定的,青州经过多年的祸乱,士族只剩孔融的北海一枝独秀了,而并州却是士族的天下。

        杜畿的为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荀彧也是知道的,手腕绝对的不软,并州士族在他手底下恐怕没有好果子吃。

        刘和在他不知不觉间就完成了对士族的谋划,荀彧感到有点惊恐,同时也有点欣慰,因为傻白甜是不能坐上那个位置的,而刘和用他的行动告诉他,他刘和也是有手段的,而且并不比任何人差。

        荀彧说道:“那就让我和主君共同等待笼子打开吧,到时候还请主君让我做那个执刀人。”

        荀彧这就是表明他要和刘和一起对士族挥屠刀了,不至于让刘和独自面对。

        刘和道:“先生有这心就好,还需要先生尽快完善新的赋税制度,而家仆的合法化推行也要开始了,先生认为赵俨三人谁合适去主持。”

        荀彧道:“伯然吧,他精敏强干,为人刚毅,而且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正是适合的人选。”

        “其他两人如何。”

        “杜子绪比较温文尔雅,能力也比较出众,而繁钦相对于两人来说在政事上就差多了,他更擅长诗赋文章,可以放到大学去。”

        刘和道:“暂时不急,大学我还要改建,如今的形式只适合学子求学,不是我的最终目标。”

        荀彧一听,得了,又有自己忙的了,就是不知道又要出什么幺蛾子,刘和不说,他不能不问,于是说道:“主君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刘和道:“在我的规划中,小学普及百姓子弟,中学遍布每一座县城,高中遍布每一个郡,大学每州至少一所,而大汉学子的中心为国子监。国子监掌管天下各校以及考试,县试通过可入中学,郡试通过入高中,州试通过入大学,再由国子监统考,通过者入国子监,可直接为官。”

        刘和直接照搬了明朝的科举制度,至于细节肯定不一样,刘和要的是多样性的人才,是唐朝时的科举制度,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毕竟术业有专攻。

        荀彧听着这规划,只知道又是一套府衙制度出来了,参照这个他可以想象出医学暑、农学署、匠造署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荀彧感到有点头晕,摊子太大,人才太少,这边要打压士族,那边还要借助士族的力量,而且国子监这一套制度下来,等于是给士族来了一套组合拳,以后的人才都是通过考试来的,只有师生关系,不像现在都是举荐的,每一个举荐名额都是一个天大的人情。

        荀彧道:“所以主君现在是先布置小学,让百姓子弟识字,置办大学稳定士族,等百姓子弟识字后再逐步推出中学和高中,最后以考举制度替代举孝廉制度。”

        “没错,不过这个办法至少需要十几年才能见成效,需要徐徐图之,不能超之过急。等小学到大学连通之后就是我推行考举的时候。”

        荀彧今天这一天已经被刘和震惊的麻木了,反正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他没想到刘和的谋划有这么多,反正他就一个脑袋两只手,慢慢来吧。

        以前他知道刘和的志向远大,但只当刘和年轻气盛,没想到这悄咪咪的就开始了布局,他上了贼船也下不来了,不过说实话,也不想下来了,他想看着刘和能走到哪一步。

        之后两人就一些细节又商讨了下,就没再多说什么了,刘和觉得这两个瓜够了,荀彧也觉得不能让刘和再发挥了,他快接受不了了。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家仆合法化的推行就交给赵俨和荀彧去了,他们商量具体的实行方法和细节,刘和只是偶尔看一下,有没有偏离方向。

        有人要说家仆合法化不是时代的倒退嘛,其实不然,刘和在这时代见太多了,很多士族豪门强抢普通百姓为家仆,刘和把家仆合法化就是为了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口流失和人口强抢拐卖的情况。

        除了关注这件事,其他时候刘和一直盯着农学署和匠造署,曲辕犁在刘和的灵感之下还比较容易造出来,现在已经开始在幽州和冀州试用了,等这一季田地耕完百姓反响好的时候,下一步就是全面推广。

        而水车的进度就要慢多了,毕竟他不能直接说出样子来,把他急的够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