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大将军印 > 第18章 剑影

第18章 剑影

小说:大将军印作者:龙游水字数:3100更新时间 : 2020-07-24 18:15:59
  “老太尉,今日好气色啊!”

  早朝前,曹爽和蒋济碰巧在宫门口遇上,拱手招呼道。

  “老了老了,比不得大将军年富力强,威武雄壮嘛!”

  三代单传的蒋太尉近日新添麟孙,人逢喜事精神爽,满面春风遮不住。

  “打趣我了不是?”

  “哪里哪里……”

  两人携起手臂,状若热忱地边聊边往掖门走。

  *

  距上朝时辰还有约摸一炷香的功夫,陆续有同僚往太极殿两侧的候朝房走。

  候朝房分两块,东侧文臣,西侧武将。

  文臣候朝房,有人在仪容镜前左顾右视,整具衣冠。不是旁人,正是吏部尚书何晏。

  “早安呐,何尚书!”

  “何尚书风采翩翩啊!”

  候朝房门前设置的仪容镜,是为大臣们上朝前整衣冠而用。除了何尚书,其他人甚少用。

  作为曾经名动京城的美男子,何晏长期服丹用药,生活养尊处优,看起来仍是风度不减当年。论起辈分,他算是曹爽的叔叔,不再年轻,但是叔侄之间竟然看不出什么年纪差距。

  何晏近年在吏部尚书任上表现得尚可,他本有才学,又爱附庸风雅,经常在府上举办清谈会,在读书人和太学生中颇有些声望,拥护者不少。近些年随着年纪略长,年轻时的尖锐脾气也收敛了不少。朝堂议事时,也并不如何张扬,说话行事都低调许多。

  唯一不算低调的是,他那一直有点儿自赏自恋的习惯。

  何尚书尤重官体,甚是爱美。不仅衣冠整得认真,还要日日在袖里揣把白玉梳子,上殿前从怀里掏出来,对镜将两鬓发丝梳两下,方挺胸踱步而入。

  日日如此,其他人早就见怪不怪了习以为常了。

  *

  诸臣相互问候致意,貌似一团和气。正聊得热乎,“时辰到!”黄门内侍的声音响起。

  大伙纷纷起身列队。

  司马懿几乎是掐着点最后到的。和长子司马师一道。

  “哎呀老太傅,今日来上朝了。身体无恙了?……”王观招呼道。

  司马懿微笑着点头示意。又微不可察地同二弟司马孚交换了个眼神,并未搭话。而后步伐略显虚浮地站至文臣队首。他“病愈”归朝,总要做戏做足些。

  *

  众臣依次序站好,参拜完毕。

  “众爱卿可有事启奏?”曹芳坐在御案后,依然是神情恹恹,兴致不高,有些倦怠。

  毕竟是十二岁的少年,正是玩心重的时候,每日不到五更就要被几名内侍从热乎乎的被窝里拎起,七手八脚地服侍穿戴一番,再从式乾殿赶到太极殿上朝议事,他显然并不觉得是件乐意的差事。

  *

  听到曹芳问话,众臣静了片刻。

  经过前日表弟夏侯玄一番恳谈规劝,曹爽今日显得有些顾虑,看了曹芳一眼,并未出列。

  司马懿目不斜视,面无表情。他一贯奉行谋而后动之原则,你不动我亦不动,是极少做那抢先出头之人的。

  *

  “陛下,臣有事启奏。”

  众人一看,是兵曹尚书邓飏抢先站了出来。

  “臣以为,西征刻不容缓,魏蜀边境,自诸葛亮病逝之后安稳不过几年,自陛下登基以来,那姜维数次率军西进,明摆着欺我朝无人,屡屡兴兵滋事,朝廷须尽快出兵,设法除此心腹之患,早日使边境稳固,百姓得以安宁。况且如今汉中空虚,此时不西征,又待何时?”

  “对邓尚书所奏之事,诸位爱卿,有何看法?”

  “大将军?”曹芳先望向曹爽,他们是叔侄关系,私底下同曹爽亲近,在朝中也颇依赖他,惯于看曹爽眼色行事。

  “此乃军国大事,臣愿先聆听诸位同僚高见,请诸位畅所欲言。”曹爽道。

  群臣有些意外,相互看看,后排的有的开始交头接耳。一番小声议论之后,却都噤声未言。

  *

  司马懿本不欲过早表态,见满朝再无人出声,乃略整衣冠,出列。

  一码是一码。恩怨归恩怨。军国大事面前,他还不能装糊涂。

  “陛下,西蜀屡扰边界,给我朝西境造成不小压力,乃是不争事实。但是挥兵远征,孤军深入,兵家所忌。况且西川地险,又有汉中为天然屏障,易守难攻。依老臣之见,须待时机成熟方可出兵,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请问太傅大人,您说的所谓时机,要何年何月才能成熟?”邓飏素来缺少耐性,一听便忍不住插话道。

  闻言,曹爽不满地看了一眼邓飏。司马懿毕竟是当朝一品太傅,岂能如此造次没规矩?

  司马懿压根儿没兴趣理会邓飏,而是转向前面,拱手道,“昔日,太和二年至青龙二年的六七年间,西蜀诸葛亮曾对我朝五次北伐,其间各有胜负,但终以西蜀退兵收场,不仅大大耗损西蜀国力,一代英才诸葛亮亦殒命五丈原;至景初二年,趁先帝病重,我朝空虚,西蜀姜维继续北伐,与我朝经历大小战役数十次,战功如何姑且不论,却造成兵困民疲。诸葛亮在西蜀威望素著,屡屡以举国之力北伐,自然无人敢言其他。不过,那姜维资历尚浅,虽承诸葛亮遗命,威望却不足以服众。近年,听闻西蜀臣民对连年征伐已颇多怨言,国内对姜维的不满之词甚多,长此以往,不知那姜维将如何收场……以敌国为鉴,未必不能给我朝以些许警示。”

  “太傅所言固然不错。但是我堂堂大魏,兵强马壮,人才济济,实力雄厚,岂是西蜀小国可比?何必处处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邓飏的话里有几丝傲慢不逊。

  话未说完,一人衣袖带风大步走至他旁边,双拳紧攥,冷目而视!

  *

  邓飏吓了一跳,不由后退一步,看清来人,是司马师,不由有点儿气急败坏。他心高气傲目中无人惯了,遂带着几分轻蔑道,“怎么,司马常侍又要当堂动手么?”

  几年前,在散朝后邓飏说了两句风凉话,被司马师听到,一时冲动气不过,竟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揍了邓飏一拳,“你是什么东西,也配对我父指手画脚!”

  从此再没升迁过。

  *

  司马懿把司马师拨到身后,对他摇了摇头。又转向前面。

  “陛下,老臣只举一例。太和四年,先帝兴师伐蜀,臣犹记得当年情状。当时,由元侯曹子丹与老臣各率大军同时进发。老臣率军自荆州沿汉水,出西城,溯沔水,抵朐忍,数万兵士历尽艰辛,仅攻克新丰一县,适逢大雨,不得已乃受诏撤军。其它几路大军其状类同,今日朝堂诸僚,对此事应当有所耳闻,老臣不再赘述。整场战事,可谓兴师动众而去,偃旗息鼓而归,得不偿失。如今西蜀内有费祎、董允等主持后方,外有姜维领兵驻守,此皆精干之士。我军如若仓促成行,长途远涉送上门去,以疲惫之师对抗刚勇之众,敢问邓尚书,胜算何在?”

  司马懿终于将目光转向邓飏。

  “太傅此话何意?”邓飏不甘示弱。

  “莫要忘了,今时不同往日,太和四年伐蜀受挫,乃是因接连大雨之故,今次我们提前找星象师占卜,择良辰吉日出征,避过雨期,必能力克顽寇,凯旋而返。”

  “如此视军国大事如儿戏,呵呵……”司马懿欲说什么,又生生打住,似看跳梁小丑一般,兀自冷笑一声。

  *

  一时气氛剑拔弩张!

  “诸位同僚,诸位大人,有话好说,有话好说,和为贵,和为贵嘛!……”有人拖长了腔道。

  “既然同朝为臣,都是一家人嘛……”一具熟悉的微胖身躯出列,弯着一双审时度势,精于世故的眼。不是惯当和事佬的蒋济又是哪个?

  富态可掬的脸蛋随着满脸笑意不住抖动,“陛下,臣今日闻听诸位同僚议论热烈,深为陛下感到欣慰也。”

  曹芳皱着眉头,正被诸人吵得头疼,“嗯?!蒋爱卿,欣慰何来?”

  “启禀陛下,征西非是哪位臣子家事,而是我大魏国事。诸位同僚能以国为家,踊跃出谋划策,群策群力,虽说意见略有分歧,但都是一片忠君为国之心,此乃国兴之兆也,亦是陛下之幸也。”

  蒋太尉面面俱到,舌灿莲花左右逢源,一番话说得涓滴不漏,一触即发的朝堂气氛总算是稍稍缓了下来。

  曹芳眉头略展,稍感精神一振,终于面露悦色,“依爱卿之见,应当如何?”

  “依臣愚见,太傅久历疆场,临阵经验丰富,陈述理由不可不考虑。太和四年我朝征西之时,臣亦在朝中,确如太傅之言,该役得不偿失。但是迄今已过去十三年,情势是否有所变化,亦要仔细考量裁夺。出兵攻伐,毕竟非同小可,慎重起见,臣提议,就征西之事,不若以半月为期,准许诸位同僚将意见陈述至尚书台。十日之后,据此充分商讨,分析利弊,再做定夺不迟……”

  曹芳点点头,转而看向曹爽和司马懿,“不知太傅和大将军以为如何?”

  “臣无异议。”

  “老臣赞同。”

  “众位爱卿呢?”

  见无人异议,曹芳点点头,“那就暂且依蒋爱卿之言,征西之事,爱卿们有何高见,均可上书尚书台。此事容后再议。”

  “臣等遵旨!”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