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忠义门之问道青天 > 第七十四章 遥遥华胄义门陈

第七十四章 遥遥华胄义门陈

小说:忠义门之问道青天作者:傲视青天字数:8171更新时间 : 2021-01-29 07:12:42
  “嗷、嗷!”一群孔雀嘶叫着从林中飞出,在西林寺的庙门前徘徊不去,叫声甚是凄厉。

  又过了大约一刻钟的时间,陈镇南带着五位大当家从寺中走出,快行上马离去,从表情和动作上看显然是有过争吵或者不愉快的经历,但没人敢问到底发生了何事。

  彤弓等人紧随其后,至第二天中午到达德安,简单收拾停当后,陈镇南便带着彤弓等人去了陈氏祠堂。

  祠堂青砖绿瓦,红门高墙,十分庄严气派,大门上高挂一块四周盘龙的匾额,上写“义门陈氏”四个大字。

  门首两边有一副对联。

  上联写道:“九重天上书声旧。”

  下联写道:“千古人间义字香。”

  门旁还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写道:

  “《赞义门陈氏》

  金门宴罢月如银,

  环佩珊珊出凤闉。

  问道江南谁第一,

  咸称惟有义门陈。

  ——唐僖宗李儇御诗”

  陈镇南在前面边走边说道:“陈氏第三任族长陈崇主持族务时,置办田产,创立家法,训诫子孙,择贤而用,大建书堂教诲族人百姓,得到了当时唐僖宗的多次诏旌,此门匾、对联和题诗均出自唐僖宗亲笔。”

  众人听后点头称道,走进祠堂大门之后,迎面是一堵用庐山绿玉砌成的八字照壁箫墙,飞檐墙顶,须弥座底,两边的浮壁上刻着两幅壁画,中间浮壁上密密麻麻刻着许多小字,陈镇南大声念道:

  “义门陈氏家法三十三条

  易曰:家正则天下定,是治家之道,古犹病诸。故圣人垂五教,敦九族,使后人知夫父子兄弟夫妇之道耳。

  我圣王诞敷孝治,恢振义风,锡以渥思,阖宗荣耀,崇所虑者将来昆云渐众,愚智不同,苟无敦眭之方,虑乖负荷之理。深惟远计,今设之以局务,垂之以规程。

  我家袭秘监之累功,承著作之贻训,代传孝悌,世业诗书,子孙众多,上下和眭,推功任能,惩恶劝善,贻厥孙谋,承其余庆。

  公私出纳之式,男女婚嫁之仪。蚕事衣妆,货财饮食,须令均等,务求和同,令子孙无间言而守义范也。

  一、立主事一人,副事两人,掌管内外诸事,内则敦眭九族,协和上下,束辖弟侄。日出从事,必令各司其职,毋相夺论,照管老少应用之资,男女婚嫁之给,三时茶饭,节朔聚饮,如何布办。外则迎接亲姻,礼待宾客,吉凶筵席,迎送之仪,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三人不拘长少,但择谨慎才能之人任之,不限年月。倘有年衰乞替,请众详之,相因择人替之,仍不论长少。若才能不称,仍须择人代之。

  二、立库司二人作一家之纲领,为众人之表率,握赏罚之二柄,主公私之两途,惩劝上下,勾当庄宅,掌一户版籍、税粮及诸庄书契等。应每年送纳王租公门费用,表给男女衣妆,考较诸庄课绩,备办差使应用,一依下项规则施行。此二人亦不以长幼拘,但择公平刚毅之人任之。仍兼主庄之事。

  三、诸庄各立一人为首,一人为副,量其用地广狭以次安排。弟侄各令首副管辖,共同经营,仍不得父子同处,远嫌疑也。凡出入归省须候庄首指挥给限。自年四十以下归家限一日,外赴须例。执作家役应出入市廛买卖使钱,须具帐目回库司处算明,稍不遵命,责以常刑。其或供应公私之外,田产添修,仓廪充实者,即于庄首副衣妆上次等加赏。其或怠惰,以致败阙者则剥落衣妆重加惩治。应每年收到谷斛至岁晚须具各庄帐目归家,以等考课,并出库司检点。

  四、差弟侄十人名曰宅库人,付掌事手下同共勾当。一人主酒、醋、曲蘖等。二人知仓确,交领诸庄供应谷斛,并监管庄客逐日舂米,出入上薄,主事监之。二人知园圃。牛马猪羊等事,轮日抽雇庄客锄佃蔬菜以充日用。一人知晨昏关销门户,早晚俟候弟侄出入勾当。四人管束近家四原田土,监收禾、谷、桑、柘、柴薪,以充日用。共酌量优劣,一依主庄者次第施行。

  五、立勘司一人,掌卜勘男女婚姻之事,并排定男女第行,置长生簿一本,逐年先抄每月大小节气,转建于簿头,候诸房诞育男女令书时申报,则当随时上簿至排定第行,男为一行,女为一行。不以孙侄姑叔,但依所生先后排定,贵在简要。自一至十周而复始。男年十八以上则与占斟新妇,稍有吉宜付主事依则施行求问,至二十以上成纳,皆一室不得置畜仆隶。女则候他家求问亦属勘司酌当。此一人须择谙阴阳术数者用之。

  六、丈夫除令出勾当外,并付管事手下管束。逐日随管事差使执作农役,稍有不遵者,具名请家长处分科断。

  七、弟侄除差出执作外,凡晨昏定省事,须具巾带衫裳,稍有乖仪,当行科断。

  八、立书堂一所于东佳庄,弟侄子孙有赋性聪敏者令修学。稽有学成应举者,除现置书籍外,须令添置。于书生中立一人掌书籍,出入须令照管,不得遗失。

  九、立书屋一所于住宅之四,训教童蒙。每年正月择吉日起馆至冬月解散。童子年七岁令入学,至十五岁出学,有能者令入东准。逐年于书堂内次第抽二人归训,一人为先生,一人为副。其笔墨砚并出宅库,管事收买应付。

  十、先祖道院一所,修道之子祀之,或有继者众遵之。令旦夕焚修,上以祝圣寿,下以保家门。应有斋醮事,须差请者。

  十一、先祖巫室一所,历代祀之。凡有起造屋宇,埋葬祈祷事,悉委之从俗可也。

  十二、命二人学医,以备老少疾病,须择谙识药性方术者。药物之资取给主事之人。

  十三、厨内令新妇八人,掌庖炊之事,二人修羹菜,四人炊饭,二人支汤水及排布堂内诸事,此不限日月,迎娶新妇,则以次替之。

  十四、每日三时茶饭,丈夫于外庭坐,作两次。自年四十以下至十五岁者作先次,取其出赴勾当,故在前也。自年四十以上至家长同坐后次,以其闲缓故在后也。并令新冠后生二人排布,祗候茶汤等。妇人则在后堂坐,长幼亦作两次,,新妇祗侍候茶汤等,其盐酱蔬菜腥鲜出正副掌事取给酌当。

  十五、节序眷属会饮于大厅同坐,掌事至时命后生二十人排布祗候,先次学生童子一座,次末束发女孩一座,已束发纚女孩一座,次婆母新妇一座,丈夫一座,至费用物资惟冬至、岁节、清明掌事分派诸庄应付,余节出自宅库,随其所有,布置许令周全者。

  十六、非节序丈夫出外勾当者,五夜一会,酒一瓷瓯,所以劳其勤也。尊长取便,仍令知酒人掌酿好酒,以俟老上取给。

  十七、诸房令掌事每月各给油一斤,茶盐等,以备老疾取便,须周全。

  十八、会宾客,凡嫁娶令掌事纽配绪庄应付布办,其余吉凶筵席,官员远客迎送之礼并出自宅库,令如法周全。仍逐月抽书生一人归支客。

  十九、新妇归宁者三年之内春秋两度发遣,限一十五日回,三年外者则一岁一遣,限二十日回,在掌事者指挥,馈送之礼临时酌当。

  二十、男女婚嫁之礼聘,凡仪用钗子一对,绯绿彩二段,响仪钱五贯,色绢五匹,彩绢一束,酒肉临时酌当。迎娶者花粉匣、鞋履、箱笼各一付,巾带钱一贯文,并出管事纽配,女则银十两,取意打造物件,市买三贯,出库司分派诸庄供应。

  二十一、男女冠笄之事,男则年十五裹头,各给巾带一副,女则年十四合髻,各给钗子一双,并出库司纽计。

  二十二、养蚕事若不节制,则虑多寡不均。今立都蚕院一所,每年春首每庄抽后生丈夫一人归事桑柘,中择长者一人为首,管辖修理蚕事等事。婆母自年四十五岁以上至五十岁者名曰蚕婆。四十五岁以下者名曰蚕妇。于都蚕院内,每蚕婆各给房一间,蚕妇二人同看。桑柘仰蚕首纽配诸庄应付。成茧后,同共抽取,院首将丝绵等均平给付之以见成功。其有得蚕多者,除付给外别赏之。所以相激劝也。其蚕种仰都蚕院首留下,候至春首,每蚕婆给二两,女孩各令于蚕母房内同看。桑柘仰都蚕院均给平者。

  二十三、每年织造帛绢,仰库司分派诸庄丝绵归与妇女织造。新妇自年四十八以下各织二匹,帛绸一匹,女孩一匹。婆嫂四十八以上者免。

  二十四、丈夫衣妆,二月中给春衣,每人各给付丝一十两,夏各给葛衫一领。秋给寒衣,自年四十以上及尊长各给绢一疋、绵五两,四十以下各给丝一十两、绵五两。冬各给头巾一顶,并出库司分派者。

  二十五、每年给麻鞋,冬至、岁节、清明三时各给一双。

  二十六、妇人脂粉、针花等事每冬至、岁节、清明仰库司专人收买给付。

  二十七、妇人染帛,每年各与染一段,任意染色,钱出库司分派诸庄应付,专择一人勾当。

  二十八、草席每年冬库司分派诸庄,每房各给一副。

  二十九、立刑杖厅一所,凡弟侄有过,必加刑责,等差列后。

  三十、诸误过失,酗饮而不干人者虽书云“有过无大”倘既不加责,无以惩劝,此等各笞五下。

  三十一、持酒干人,及无礼妄触犯人者,各决杖十下。

  三十二、不遵家法,不从长计议家长令妄作是非,逐诸赌博斗争伤损者,各决杖一十五下,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三十三、妄使壮司钱谷入于市肆,淫于酒色,行止耽滥竽充数勾当败缺者,各决杖二十,剥落衣妆归役一年,改则复之。”

  陈镇南念完后又说道:“我陈氏一族聚居十数代,几百年里盛而不乱,就是因为有自己的家法、家规、家训,核心是一个“公”字,所有制度的基础都要确保实现公平,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公!’陈家人口众多,但却‘室无私财,厨无别馔’,各房当家和族长也没有例外。淳化三年,太宗下诏将陈氏家法收藏于国史馆,每个大臣人手一册,同时赐御书三十三卷在族内敕建御书楼,陈氏的义门文化从那时开始兴盛。”

  这时陈镇南又指着八字照壁的左边浮壁说道:“这是一副碎鸽入酒图,说的是第八任族长陈兢入朝觐见太宗,太宗赏赐一只御鸽,族长带回后将鸽子捣碎入酒,让全家三千余口共赏其味。当时皇帝的使者见后回奏太宗道:‘陈氏一门咸知天恩加厚矣!’太宗听后十分欣慰的说道:‘诚哉!义门也!’这个图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陈镇南说完,众人无不点头称赞,这时陈镇南向前两步,指着右边的浮壁说道:“这是一副百犬同槽图,当时我族养犬上百只,在义门家风的晕染下也都有了灵性,百犬均在一巨槽共食,一犬不至,则群犬不食,天下皆称为奇。当时太宗听后不信,特地来到族中视察,并命人将100个肉包子撒在喂犬的石槽里,群犬呼而相聚,各衔一个包子于口中,但见一条白犬,独步槽前,却叼两只包子于口中,皇上非常惊异,遂派人尾随其后,至一柴扉旁,见有一只瘸腿的老黄犬趴在地上,白犬将包子放下一个给老黄犬后,众犬才开始吃。太宗亲眼目睹后感慨说:‘异类尚能调教如此,何况人乎!’遂亲笔御书‘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一诗于陈氏百犬牢上,此图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众人听后无不称奇。

  陈镇南说完带着众人转过照壁墙,但见一道内门,门首上写着“天下第一家”五个大字。

  门首两边又有一副对联。

  上联写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

  下联写道:“合晏五百年天下无双。”

  这时陈镇南又介绍道:“这‘天下第一家’的匾额是我朝太宗遣内侍裴愈题写,对联是太宗钦赐!”

  陈镇南说完随即进入内门,但见一个内中庭院,前方和两侧各有一排飞檐楼阁,院中偏右处有一口古井,古井旁卧着一个长达丈余的巨大石龟,正在翘首以盼八方。

  这时陈镇南走上前去说道:“此井名曰凤凰井,当年始祖陈旺公迁居到此,开掘水井一丈有余不见出水,再向下挖掘时看见一只金黄色的大龟卧于水中,金龟见到旺公后慢慢爬出,一股清泉也紧随其后喷涌而出,旺公将金龟放生,我陈氏族人饮此水而人丁兴旺,子孙繁昌。至嘉祐七年皇帝敕谕析庄时,族老齐聚议事厅接收圣旨,族人听完圣旨后无不嚎啕大哭,哀声震天动地,这时一只巨大的金龟用两只蒲扇大的脚,徐徐推开议事厅大门,伸头凝望,泪眼汪汪,皇使惊惧,挥之不去。族长陈泰立即揖手而拜,悲伤的说道:‘神龟请回,今奉旨析庄,圣命难违。义门子孙,不论千里万里,都不会忘掉根本,一定岁岁回归,祭祀先人。’金龟听罢,点头流泪而去,从此金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吃不喝,昂首四顾,守望在这口古井旁,不知何时变成了一尊昂首眺望远方的大龟石,族人称之为‘千年龟’,这是我陈氏一族的守护神,族人从此不食龟肉。”

  陈镇南说完,彤弓忽然想起自己在牯牛岭吃碎椒王八头的情景,一时有些不自在,但除了自己,没有人看得出来,只有文天祥偷偷看了彤弓一眼,似有所知。

  这时陈镇南又说道:“这庭院前方的正殿是供奉历代族人的神邸,东侧是族人的私塾和书楼,西侧是族人的议事厅,每逢大事族老们都要在此当着历代族人的牌位议事,以确保此心公正,先祖可鉴!”

  众人随着陈镇南走进了议事厅,厅内四周墙面都挂满了各类书画,彤弓仔细看时不由吃了一惊,这里不但有9位皇帝27次旌表的御书,还有苏轼、欧阳修、陆游、岳飞、辛弃疾等多位大家的亲笔题词。

  陈镇南指着其中的一副图说道:“这是‘义居图’,当年太宗因族人‘积世义门,全家孝友’,特地给予族人蠲免杂役的优待。待陈旭公任第十二任族长时,主动要求贷粟减半,由于当时收成不好,粮米贵重可抵金银,遂有人劝陈旭公贷粟‘全受而粜之,可邀善价!’但陈旭公却说:‘朝廷以旭家群从千口,轸其乏食,贷以公粟,岂可见利忘义,为罔上之事乎?’太宗听说后亲书“义居人”匾额赐给族长陈旭,这幅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关于族人崇尚孝义、和睦有序的典故还有很多。”

  文天祥逐一看过后,深有感慨的道:“此等世家,今日有幸来此,吾辈也当留墨以记之!”

  文仪闻言立即打断文天祥道:“不得胡言!尔等竖子怎可与前辈大家并论?”

  众人循声看去,陈镇南没有说话,而是走出议事厅,显然是认为文天祥不配在此留言,可谁能知道,此子日后成名,才华不但可以与众位大家并行,忠义之名更足可为千古第一人!

  众人随陈镇南走出议事厅,来到东侧书楼,楼上有“东佳书院”四个大字。

  陈镇南指着书楼说道:“南唐时,族人便开始筑建书楼,广延四方学者授习,四方乡邻也因而受到德化,德安者,以德安民,狱讼都为之衰息。南唐先主李昪在旌表我族的同时,还以‘蠲其沿征科役’作为奖赏。’我朝仁宗对族人进行旌表时,还特授第十三任族长陈蕴公为‘本州助教’,这东佳书院曾经是天下名流敬仰的圣殿,有‘东佳屏壁东佳泉,东佳书院育英贤”之说,后毁于金兵南犯,移到这里只是一种纪念。我陈氏家法规定族人子弟七岁至十五岁都要入学知礼,出类拔萃者才能选送到东佳书院继续学习,进而考取功名,全族历代为官四百多人,历受封赠四十二人,官至宰相二人,累中进士一百二十余人,全族数千人能在一起知书达理、和睦相处,全赖对子孙后代的全面教育。”

  众人随后走进书院,里面也挂满了历代文人的题词,其中最大的一副是“六相赞义门!”

  陈镇南指着“六相赞义门”的图画说道:“这是我朝六位宰的赞诗。”

  说罢陈镇南又昂首念道:“御笔亲题灿锦霞,满封官职遍天涯。名垂千古应不朽,庆衍千秋宰相家。这是仁宗时的宰相文彦博来族里察访时留下的。”

  “叠奏华门聚德星,朱霞飞锦绕江城。太和鼓畅淳风美,大顺勋蒸景物新。千石赐回天上粟,五车书篇匣中经。只知雍睦当年盛,哪知如今义更深。这是太宗、真宗二朝的宰相吕蒙正所题颂。”

  “孝义冠乡闾,门多长者车。收贮千顷粟,家藏一楼书。待客开新酒,留僧煮嫩蔬。三公老且病,无暇访山居。这是太宗朝宰相李防来义门山庄时赋写。”

  “群芳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旌表异恩门第贵,史书新传姓名高。谋孙有德荣非数,待士无蔬众岂劳?我想东佳终未到,只因胜概属仙曹。这是仁宗时副宰相宋祁游览东佳书院时题写。”

  “江州遗裔,敦睦世宗,蔼乎其气之清,肃乎其貌之恭,服圣贤之遗训,慕隐逸之高风,孝称全族,惠及穷困,赈饥千钟余粟,旌义七品荣封。意若斯人,宜其合终。这是高宗朝宰相宗泽为抗金义士‘忠壮王’陈士尹后裔宣仪郎陈纪纲遗像所作的赋词。”

  “西斋辉赫亘山隅,佳致清风世莫如。乡党名流依绛帐,烟罗幽景似仙居。趋庭子弟多攀桂,弹侠宾朋遍食鱼。翰简传经亚邹鲁,粉牌留咏尽贤儒。杯盘互进先生馔,门巷偏多长者车。坟籍岂惟精四部,弦歌常见习三佘。玳簪珠履延髦士,缥帙牙签列赐书。碧沼暮凉浮菡萏,纱窗秋净漏蟾蜍。闲庭潇洒移泉水,华表峥嵘冠里闾。我恨羁身在台阁,不陪诸彦曳长裙。这是仁宗朝宰相晏殊回故乡江西游览东佳书院时所作。” 

  陈镇南说完后,众人一边赞叹一边随陈镇南移步到前方主殿,殿首还有一个匾额,上书“真良家”三个字,殿首廊柱下还挂着一副对联。

  上联写道:“三千余口文章第。”

  下联写道:“五百年来孝义家。”

  陈镇南指着匾额说道:“这是我朝太宗的亲笔旌表,廊上对联也是太宗御赐。”

  这时众人又向殿内看去,从前到后共有五层牌位,层层叠叠,十分壮观,后面还有两块玉碑,碑上都刻满了名字。

  牌位前有一个大鼎香炉,上面也刻着一首御赐诗,众人仔细看去,但见上面写道:“忠孝世家”

  水阁山斋架碧虚,亭亭华表耀门闾。

  祖宗遗下林泉汁,子孙相承孝义庐。

  原上鹡鸽常救难,庭前棠棣每添辉。

  疑川郡派传千古,芳振江南绍有虞。

                        淳化三年太宗御笔旌赐。

  陈镇南跪地三拜,众人在后也都揖首施礼,尽完礼数后陈镇南说道:“这第一排是五位大族长的牌位,天圣四年,我朝仁宗诏封陈旺、陈机、陈感、陈蓝、陈青分别为晋国公、燕国公、许国公、吴国公、齐国公。第二排是历代十位族长的牌位,分家之前共历十五代。第三排是历代各房大当家的牌位,第四排是历代各庄庄主的牌位,再后面是族中长老和受封子弟的牌位,两块玉碑一块儿刻着历代家谱,一块儿刻着族中女眷之名。”

  彤弓认真看着眼前的牌位,既没有看见大父陈望北的牌位,也没有父亲陈默的牌位,想来自己这一脉背弃族姓,连进家族宗祠的资格都没有。

  彤弓此刻的心情难以言表,那种族人近在眼前却又远在天涯的孤独感才是真正的孤独。

  天地浮萍,无根无脉,若要不知,还可自得其乐,若是寻得了根脉,却被抛在族门之外,便感受不到自然之乐,而是要深受这流浪之苦了。

  也许这就是北逐师傅从来没有告诉自己身世的原因吧,想来知道还是不如不知的好。

  彤弓正在思索间,陈镇南却对着彤弓说:“去拜拜你的大父吧。”

  待彤弓反应过来,陈镇南已经走向殿内后面的小屋,彤弓快步跟了上去。

  进到小屋之后,彤弓看见还有很多牌位,陈望北的牌位赫然在目,陈镇南将陈靖东的牌位放了上去,并在陈望北和陈靖东中间给自己留了一个位置。

  彤弓仔细看去,在第三排找到了父亲陈默的牌位,彤弓跪在地上,他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也没有见过自己的母亲,族人都说是他克死了父母,此刻跪在父母的灵位前,彤弓不知道该说什么,也不知道能说什么,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吗?可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彤弓跪在地上良久,久久不起,也久久不语,也许就这样默默的跪一会儿,在从未见过面却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面前跪一会儿,也算平了一桩心愿。

  彤弓多么希望自己能和父母聊一会儿,可他实在不知该聊什么,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陈镇南似乎看出了彤弓的心思,并没有打扰他,过了许久才说道:“这是陈氏分家以后,我们这一支脉的人。”

  “当年陈氏因何分家?”彤弓起身后随口问道,因为他也没有什么别的问题可问了,随便问一个问题,也是化解一下这沉默许久的气氛。

  陈镇南苦笑一下道:“嘉祐七年,陈氏已历十五代三千九百余口,成为古今以来人口最多、文化最盛、合居最长、团结最紧的大家族而名动朝野。

  这引起了当时开封府尹包拯的猜忌,包拯认为我族过于庞大,国法难以施行,遂上疏仁宗力谏对我族进行分析居住。仁宗最后采纳了包拯的意见,以我陈氏一族孝义太盛,要散至各地作为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下诏劝我族分家,并于嘉祐七年七月派人监护分析我陈氏义门。

  当时全族数千老少听到圣旨后无一不悲伤恸哭,无奈皇命难违,我族最后一任族长陈泰把全族吃饭用的大锅悬在祠堂最高的房梁上,摔成多少片就分多少家,最后摔成碎片二百九十一块,也就是二百九十一个离散的家庭,每个家庭拾得一块,作为后世子孙的念想及精神的传承。

  同时包拯按照天子御赐的编号,把我族在郑州、潭州、黄州、汉阳、安庆、棣州、松州、泸州、光州、洪州、舒州等地的产业,分为二百九十一份,朝廷专门派军队和大车送族人到全国七十二个州郡,这次家足足分了九个月。

  仁宗在我族分完家后专门赋诗道:‘江州久著义门庄,珠辉玉廊孰同行。蒂固根深谁与并,庄上分庄岁月长。谩夸诗礼追邹鲁,须信簪缨赛谢王。子孙各知道义范,永于舜德有重光。’分家后,我陈氏族人按照太宗御赐的“知守宗、希公汝、才思彦、承延继”的精神,继续秉持和传承着忠义的精神。”

  彤弓听后摇头叹息,跟着陈镇南走出小屋,来到大殿,众人还在仔细观看,这时陈镇南说道:“我陈氏一门的所有古迹已被金兀术派兵焚毁,你们看到的这些都是后人重建的。”

  众人听后无不扼腕叹息,这时文仪说道:“这些重建的遗迹同样具有传承的价值,大族长一定要守护好啊!”

  “这个自是当然,天下陈氏都当与此共存亡!”陈镇南信誓旦旦的说道。

  可当时的人谁能想到,二十年后,当蒙古的铁骑踏过,还能有多少片瓦留存?

  更无法想到的是,一百多年后,朱元璋为报复陈友谅,派兵洗劫义门陈氏,并将陈姓定为“疍民”、“丐户”、“不与齐民齿”,致使陈氏后裔纷纷举家外逃,流亡海外。

  在这种族败家破、流离失所的危难中,义门陈氏的古谱遗迹毁失殆尽,最终“化为乌有。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