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底层L > 第一章 进驻草原

第一章 进驻草原

小说:底层L作者:雪狐狸W字数:2098更新时间 : 2018-04-13 23:39:58
          河水日夜奔腾不息,穿行于崇山峻岭之间,或者分散在平原盆地之上,河水的冲击,带来了肥沃的土壤,淤泥堆积在河床两岸,丰富的水源,丰腴的土地,吸引了古人类的目光,因而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江大河的两岸。古印度的恒河文明,古巴比伦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文明,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古中国的黄河文明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在祖国的北部边陲,有一条发源于图里格山脉的小河,静静的流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一处狭长的陷落盆地之间,在这里蜿蜒曲折,称之为好力河。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几个盟市,最后注入吉林省的查干湖,成为了松江水系的一条支流。

          这里水草丰美,牛羊成群,夏秋季节鲜花遍野,天蓝草阔。位于内蒙古三大草原之一-----科尔沁草原的腹地,传说成吉思汗的部落在统一蒙古的战争中,经过一场恶战之后,随身携带的牛肉干和饮水都消耗殆尽,人困马乏,成吉思汗带领蒙古骑兵经过这里,发现了一条清澈的小河,将士们跳下马背,用手掬起清水洒进嘴中,河水入口甘甜,令人神清气爽,进入腹中之后,熨烫的五脏六腑极其舒服,让人精神抖擞,力量倍增。成吉思汗开心的喊到:这是上天赐予我们草原的神水,是一条给养河。

          骑兵和战马很快恢复了战斗力,又投入到了新的战争中。

          给养蒙古语好力,蒙古大军离开之后,这条河就称之为好力河,名字就这样一直沿用至今。

          在好力河的西岸,上世纪八十年代  开始崛起了一座称为好力郭勒的小城,郭勒在蒙古语里也是河的意思,这里早期是一片草原,归于内蒙古凯里特旗管辖,只有几户牧民夏天在这里游牧,秋季转场离开这里,并无人类在这个地方定居。

          上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来了一只地质勘探队,在茫茫的草原上,发现有很多地方有黑土裸露在地表,黑土上光秃秃的没有一棵草和其它植物,把这些黑土拿到实验室里进行了分析化验,得出的结论是,这些黑土竟然是煤炭,俗称露头煤,经过多年的风化分解,逐渐变成了黑土一样的颜色,但是这种风化煤里含有多种腐殖质。

          地质勘探队在这片草原上进行了钻探,钻机刚深入几十米的地方,就发现了大量的煤层,又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钻探,同样发现了煤炭,共同点就是煤层埋藏浅,煤层比较厚。经过大量的勘测和数据分析,预计这里的煤炭储量在130亿吨左右。

          最先进驻这里的是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他们在七十年代初开始在一个地方驻扎,因而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五七镇,随着兵团的进入,拉开了好力河的建设篇章,建设兵团主要先进行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建设,真正的煤田开采是在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那时好力河发现大煤田的内部清样(也就是所说的内参)放在了中央高层的办公桌上,领导阅后满心欢喜,指示相关部门加快好力河的开发和建设,为了加快建设速度,当时好力河的上级行政区划---木达市直接划归吉林省管辖,吉林省位于东三省的中部,也是东三省煤炭的重要产地,煤炭开发历史悠久,人员和设备在国内也比较先进,特别是技术力量雄厚。

          第二批进入好力河的是从吉林省各个矿务局抽调的技术精英骨干,其中还有一部分知青,知青的来源以河北和天津为主。第三期进入的是兵改工的三千五民兵。

          随着大批人员的到位,好力河矿区建设指挥部挂牌,寂静的好力河变得热闹非凡,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年轻人,他们在领导的安排下,在老矿区(大体位置在现在托修的西部)开始搭建简单的房屋,也就是所说的冬暖夏凉的地窨子。不管男女都和起了大泥,爬上了墙头,个个都成了泥瓦匠和木工,不论丑俊,一排排的泥墙地窨子宛若哨兵一样,整齐的排列等待着建设者的检阅。

          那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草原,距离木达市有三百多公里,距离最近的城镇凯里特旗也有将近两百公里的距离,这里不通火车,也没有公路,所有的生活物资要在木达市采购,装上沃尔沃(瑞典出产)大货车经过山路草滩的一路颠簸,即使在夏秋季节也要经过两三天的路程,所以蔬菜都挑耐储存的白菜,土豆,大头菜这一类运输。如果是冬春两季,遇上下大雪,大雪封山,封堵最严重的应该是叫“大坝”的地方,大坝是通往木达市的必经之路,实际就是一座山峰,路就在山腰上来回盘旋,雪阻严重的时候,运输生活物资的车辆就不知道多长时间能运来一趟了。为了保证生产和生活,建设者们要去清除雪阻,恢复交通。所以现在好力河老年人冬储的习惯就是从那个年代形成的。那个时期每年十一之后,生活运输车辆拉来一车车的大白菜,大葱,大萝卜,土豆,最早的建设者们所吃的蔬菜基本都是这几样。在地窨子旁边挖一个又大又深的菜窖,把土豆大萝卜和白菜放进菜窖里,随吃随取,这些蔬菜本身就耐储存,在菜窖低温的环境下,更容易保鲜不腐烂,存放一冬一春都没问题,一捆捆的大葱就整齐的立在地窨子平整的房顶上,冬季被冻成一根根的冰棍,想要吃的时候,提前拿进屋里,经过几个小时的解冻,先软后挺,味道和新鲜大葱没什么区别。

          白菜汤,萝卜汤,白菜炖土豆是最常见的几种菜,大白菜,萝卜汤,蘸着白雪啃干粮。就是那个建设时期,建设者们伙食的生动写照。那时候全国的物资也比较紧张,大米白面还都属于奢饰品,猪肉更不用说了,在那个什么都要凭票购买的年代,建设者的主食基本是以窝窝头玉米大饼子和大碴粥为主(因为木达市一直是玉米的主产区)。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建设者们仍以苦为乐,以此为家。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