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万历三大征 > 第六十八回:文华门百官请立储,救杨镐朝鲜

第六十八回:文华门百官请立储,救杨镐朝鲜

小说:万历三大征作者:石门公子字数:5448更新时间 : 2020-08-29 17:56:00
文华门百官请立储,救杨镐朝鲜生困局

        万历二十六年二月,万历帝下诏对朝鲜增兵再援,邢玠先行归国联同兵部主持招募各省精兵,并以海路运兵为持久之计。邢玠临行前命麻贵指挥全军袭扰各地,夺占日军据点。明军于陕川、三嘉、居昌、山阴、咸阳、长水、龙头、草岘、光阳、竹岛、茂朱等地展开大小战事二十余次,互有胜败,日军被迫放弃全罗道及庆尚道大片土地。

        皇长子朱常洛已年有十六,当日朱常洛读书方毕,讲读官刘曰宁夸道:“皇长子虽出阁较晚,但所幸天资聪颖,这经典文章已能熟读,真是可喜可贺。”朱常洛说道:“师傅过奖,我还十分鲁钝,还未能倒背如流,熟记于心,还请师傅多加担待。”

        刘曰宁笑道:“听皇长子方才所言,妙语连珠,怎是鲁钝?到底是天家子孙,只需假以时日,必有非凡成就。这书中尽有治国之道,处事之法,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世人往往一生博览群书,却依然错漏百出,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危害一方。大道文章如数家珍,涉及私利便能遗忘平生所学者比比皆是。”

        朱常洛再言:“左传中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晏子春秋中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就需要不断的反省和学习,父皇身边也总有大臣们在不断的劝谏以辅佐父皇治理天下不是么?”

        刘曰宁大喜:“皇长子方才一席话实在是令老朽喜出望外,皇长子所言至情至理,来日立储之后必将为天下臣民所仰望。”话音未落,万历皇帝突然出现言道:“谁必将为天下臣民仰望?莫非朕已遭天下子民唾弃么?”讲读官刘曰宁惊惧,伏地请罪。

        万历帝问向朱常洛:“天子血脉,皇室长子,怎么如此轻浮妄谈!想成为储君需要久经磨砺,不然必危害天下子民,危及江山社稷,朕来考你几个问题看你如何作答?”朱常洛听到此言立时不知所措,万历帝问朝廷百官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吵不休难以制止该如何妥善处置?朱常洛不知。万历帝再问每逢旱涝灾民遍野,颗粒无收瘟疫横行该如何赈济恢复生计?朱常洛不知。万历帝又问征伐四方调兵遣将,明辨军情筹集粮饷应如何运筹帷幄?朱常洛不知。

        万历帝当即责备:“你身为皇长子,自当上心国事,以备为君分忧。这几年来天下多事正是你积累学识之机,朕不过随意几问你便哑口无言,熟读文章便洋洋自得,如此还妄想储君之位么?”朱常洛因此黯然神伤,万历帝随即令朱常洛退下,禁足一月。

        刘曰宁见状劝道:“臣有一言请皇上恕罪,皇长子尚且年幼,皇上英明神武,处置国事自是胸有成竹,臣知皇上也是对皇长子爱子心切,盼望其早日成器,但这些对皇长子而言还为时尚早,请皇上勿以此责备。”

        万历帝怒斥其妄言国本,诱惑皇子,旋即罢官免职逐出宫门。朱常洛险些不能继续读书,而万历帝极为宠爱郑贵妃及皇三子朱常洵之事人尽皆知,如今讲师被逐,皇长子禁足,因此京中风传皇长子朱常洛将不得册立储君,皇三子朱常洵将择期册立。京中百官大为惊慌,自发奔走相告,纷纷联名上疏劝谏,再请册立皇长子储君之位。内阁六部也被卷入其中,三月底,九卿、科道、都督府等衙门各具疏诣文华门,恭进候旨,坚定得命乃退,朝廷百官集体伏阙逼宫。

        内阁首辅赵志皋因而急见万历,万历皇帝端坐殿中威严无比,司礼监及锦衣卫随侍在侧。万历见赵志皋前来,赐座问道:“朕早已有所感觉,似乎对百官有些过于宽容,伏阙逼宫,请册东宫对朕而言已并不意外,只是令朕感到不适。朕平生愿作仁孝贤明之君,既为天子自当为天下表率,朕不愿强令镇压,让臣子们血溅宫门,却无一人能体会君父之心。赵阁老你身为首辅,你来告诉朕,造谣生事,煽动逼宫,玷污圣名该当何罪?依律当如何处置?”

        赵志皋进言:“皇上,内阁张位及沈一贯两位阁臣与各部堂官正在安抚群臣,但也只能安抚一时。国本之事皇上自有明断,但时日至今,老臣也不知为何竟使朝廷陷入到混乱之中,君臣之间险些反目。臣子们虽言语过激,行为失态,但忠心可鉴别无他念,无非谨奉礼法,忠君谏言。恕臣直言,册立皇长子看来已成朝廷百官的共识,若不加理会甚至施以强压,臣担心那才是玷污圣名,天下难安。老臣为维护圣德不惜一死,无论皇上来日如何决断,今日还请下旨宽恕皇长子之过,抚慰群臣。”

        锦衣卫指挥同知李如桢说道:“此事已非一两次,皇上仁慈,百官却屡次借机生事,不顾人臣之礼,若不施以惩戒,今后岂不大事小情皆来逼谏,天子之威何在?”陈矩则有异议:“此前皇上也有过惩戒,今日不还是如此。皇上为仁厚之主,岂能肆意凌辱百官,当稳妥处置。”

        司礼监掌印田义随即询问:“要维护君臣纲常,更不能有伤圣名,赵阁老,您是朝中首揆,您有何两全之法?”赵志皋尚未开口,锦衣卫指挥同知李如桢则立刻向万历帝请旨:“此事是因谣言而起,自当先行辟谣,安抚群臣彰显圣恩。再申斥朝臣听信谣言,给予警告。而造谣之人则不应姑息,请皇上下旨令锦衣卫严查谣从何起,下狱问罪。”

        此时张位进殿奏道:“皇上老臣有一言,方才听到锦衣卫进言安抚、申斥、严查。老臣认为锦衣卫同样需要监督,百官有过却绝非不忠,若任由锦衣卫行动,难保牵连广泛引起朝堂动荡,抹黑皇上圣名。”

        李如桢大怒:“张阁老你这话有些含沙射影啊,锦衣卫乃天子亲军,一举一动无不遵照天子圣意,怎么在您口中就成了奸佞,凭据又在哪里!身为阁臣在皇上面前乱行污蔑究竟是何用意!”

        张位答道:“皇上自然是受天下拥戴,而锦衣卫却不然,世人有目共睹何须我再多言,你李如桢嘛,哈果然与你父兄大有不同,弹劾你的奏本可不少,老臣这也有一本,只劝你来日好自为之莫辜负皇上厚恩才是。皇上,老臣请旨此次安抚辟谣及追查造谣者,请由阁臣行监督弹劾之责,为此阁臣与锦衣卫必能齐心协力妥善平息此事。”李如桢深恨张位。

        万历帝认为可行,着令拟旨,张位、李如桢等告退。万历帝后对赵志皋说道:“此前关于杨镐及张位、沈一贯之罪,阁老的奏疏朕已阅过。劝朕以大局为重是吧。”赵志皋答道:“张位及沈一贯被杨镐所骗,犯下大错追悔莫及,时刻准备将功补过。张位、沈一贯一时糊涂私信许诺,草拟圣旨,而杨镐也是沈一贯所举荐,杨镐与阁臣牵连过深,现在严查问罪,阁臣也当负连带之责。多事之年,老臣斗胆恳请皇上暂缓惩治,分别惩戒并许内阁戴罪立功,将功补过,老臣也将严加督促,使内阁时刻谨慎,不再使皇上为难。”

        万历帝说道:“阁老所言深体朕意,张位及沈一贯朕将申斥,许他二人戴罪留用。至于杨镐死罪可免,但不可再担任经略之职,将其罢官夺职召回京师,等待议罪。”赵志皋跪谢圣恩。后锦衣卫随赵志皋向百官颁旨辟谣并对轻信谣言之罪进行申斥,百官即散。

        因内阁首辅赵志皋上疏求情,万历帝免除杨镐死罪,五月召回杨镐回京待罪,而在增援上,朝廷除大批征发辽东军外,陈璘领两广之兵,刘綎领四川之兵,邓子龙领江浙之兵及董一元等率各省精兵陆续赶赴朝鲜,总督邢玠除督促粮运之外,于登辽海道接引援军,并请旨命令沿海各省将近六万援军分批经水路引入朝鲜与麻贵会合,休整备战,此时明军兵力已增至十一万之众。

        杨镐被明朝召回议罪,朝鲜王李昖对此十分吃惊,忙问因何缘故?李恒福答道:“臣已了解,是明军赞画主事丁应泰向大明皇上陛下上疏弹劾杨镐讳败为胜,欺君罔上,因此被召回议罪。”李昖又问:“依据杨镐所说,此战已经给予倭寇重创,只是敌寇援军众多,先行撤退而已,怎么会是战败呢?”李德馨说道:“即便如此杨镐也未能夺占倭城,因此也不能算作大捷。而从守城的倭贼立场来想,倭贼反倒是大捷。杨镐的奏报自然会是欺君之罪。”

        李昖无奈:“无论胜败,至少杨镐从未有议和之念,时刻为朝鲜复国设想,一心杀敌从无犹豫。倭寇进逼王京之时若不是杨镐拼尽全力,王京怎会固若金汤?恐早已被倭寇沦陷,寡人也难知生死。万一新任经略有议和之念,真不知何时才能平定倭乱。”

        伊斗寿进言:“臣也有此担忧,现在我们迫切需要绝不与倭寇妥协主战到底的经略主持军务。虽然有总督邢玠尚在,但难以对军务从细过问,代经略丁应泰对待倭乱并不上心,在弹劾杨镐的奏疏中竟言兵不必加调,粮不必增运,还有种种行为皆在拖延战事,殿下不如派遣奏请使为杨镐说情。”

        李昖认为可行,欲请领议政柳成龙担任此职,但柳成龙不愿。柳祖訒出言怒斥:“领相这是何意?!领相之意是不需要与倭寇力战的经略前来么?!”左议政金应南也说道:“我也知领相与杨镐不和,但现在并非计较私怨的时候。杨镐此人对我们来说十分难得,应救回朝鲜继续与倭寇作战。”

        柳成龙奏答:“殿下明鉴,臣对杨镐是有不满,但绝非因此而不愿担当奏请使。杨镐与丁应泰对立,不仅仅是两人之间对立而已,而是明朝主战派与反战派的对立。丁应泰恐欲以此战为由将杨镐彻底除去,此时若公开解救杨镐,丁应泰及其在明朝的势力必会对我们发难。依臣看来,杨镐已无法解救,待新任经略抵达说服其与倭寇力战不失为明智之选。”对此右议政李元翼也表示赞同。

        伊斗寿反问:“如领相所言,若任由杨镐被丁应泰清除,那么明朝显然会派遣与杨镐相反之人来担任经略,此人到来那岂不是便为议和而来。”柳成龙反驳道:“此前力主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使臣沈惟敬都已被皇上陛下严惩,时任经略宋应昌也被免职。皇上陛下已经下旨严令不得与倭寇媾和,怎么会再派遣主张议和的经略前来。请不必担忧。”

        李昖说道:“皇上陛下时常不理朝政可谓人尽皆知,如何保证新任经略不会议和?还是听从寡人之令组建使团入京奏请。”柳成龙不再辩言,只坚称绝不担任奏请使,请李昖另换他人。此言一出震惊朝臣,北人党及西人党纷纷指责柳成龙无礼,李昖变色,强忍怒火罢朝而去。

        散朝后南人李元翼、李德馨及西人李恒福再劝柳成龙不可如此违抗王令,柳成龙说道:“你们当真不知我心意?朝鲜已陷入党争难以自拔,怎么能为解救杨镐而又陷入明朝的朝廷斗争旋涡中去!此事我们绝不能插手。”

        而柳祖訒也力劝伊斗寿及金应南应像惩治李舜臣一样严惩柳成龙抗命之罪。金应南担忧柳成龙傲慢之举已经触怒大王,来日祸福难料,伊斗寿对此也十分不解。柳祖訒找来李尔瞻再次拜访李山海,李山海一见李尔瞻前来,质问为何再次登门自讨无趣?

        李尔瞻请罪:“之前是小人见识浅短,承蒙您的教诲,我一定反躬自省。还请您能原谅。”李山海问及大王是否震怒,柳祖訒答道:“是的,大人,主上殿下的怒火险些就要喷发出来,当时领相一言即出,实在令人无法理解,怎么能如此羞辱主上殿下?真是不知死活,最后是左相李元翼代替领相担任奏请使。”

        李山海说道:“我也听闻了不少明朝的情况,领相的考虑其实并无问题,所以呢,你说的能让领相退下的计策是什么?”李尔瞻答道:“弹劾坚持不愿为杨镐辩解的领相是为与倭寇议和如何?”李山海思虑再三认为可行。

        于是北人以柳祖訒及李尔瞻带头,充分发动成均馆儒生以及台官集体于宫门外跪地请愿,请求罢免柳成龙,声称柳成龙不愿担任奏请使迎杨镐归来是为暗中与日本议和,且自担任领议政以来一直固执己见,推行酷法损害朝鲜根基使百姓陷入混乱,再转嫁怨恨谋取名利。其种种行径,不配为臣,力请罢免。

        北人煽动起的罢免柳成龙的声势愈加增大,李德馨及李恒福屡劝柳成龙抗辩,柳成龙深感此次不易脱险,李恒福劝道:“现在北人恨不能将大人您处死,若再无所作为,这样下去将无可挽回。大人您总说要克服国难再造山河,怎么能心甘情愿受小人诬陷,背负污名退出朝堂。”见柳成龙默然不语,李德馨建议与其岳丈李山海尽快见面,坦诚相待,结束这场无谓的争斗。

        柳成龙因此深夜拜访李山海,两人下棋言事,李山海见柳成龙这一步棋落子绝佳,便夸道:“领相这一步实在精妙,我险些就要满盘皆输了。领相的实力与运气一直旺盛,稷山之战也是,无人期待的李舜臣又在鸣梁大胜。”柳成龙则认为这并非是自己的气运而是国运护佑,李山海笑称这国运已多次解救领相于危难之中。柳成龙直言请李山海不要再引发流血及党争之事,李山海笑道:“领相何出此言,朝政大小事务皆掌握在领相手中,我一闲职老翁有何能耐能被领相拜托?领相是不是对老夫有误解?”

        柳成龙说道:“在下是实心诚意,大人,之前我已承诺,只要战乱结束,无论任何人阻拦我都会毫不犹豫的离开朝廷再也不会回来。所以直到战乱结束为止,请您停止党争。不要让北人再无事生非了。”李山海正色反问:“领相之意是我为紧握权力才会不顾一切掀起党争么?”

柳成龙说道:“您回来不就是为了成为主上殿下手中的刀刃么?是为面向我以及与我同道之人,大人,战乱还未结束,您深知我并非悔约之人,请求您帮助我直到战乱结束为止。”

        李山海放下手中棋子,语重心长道:“此事并非是我能做主,老夫也只是一枚棋子,该处在哪个位置,何时用何时弃,如何选择皆不由我。要看主上殿下将我放在哪个位置才能决定你的生死。即便我不做那枚棋子,也会有另一个人代替,总有一个人来为主上殿下担任这份使命。而且我也想成为棋子,你还不明白么?我愿意成为主上殿下的棋子就是为了防止战乱后的朝廷内乱。主上殿下已经在为以后做准备,领相老夫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恕不远送。”柳成龙告辞。

        时丁应泰又上疏弹劾朝鲜通敌,指出朝鲜本阴谋引倭寇合兵进犯天朝,夺取辽河以东,恢复高丽旧土。并以朝鲜书籍《海东纪略》为证列举朝鲜罪过,其一为早已交通倭贼,献纳互市,阴谋招倭复地却自作自受反遭侵攻。

        其二为在《海东纪略》中大书日本年号,小书明朝年号,尊奉日本不奉正朔;其三为僭妄称祖,未见恭顺,有辱帝王,轻藐中国。另指出《海东纪略》作者申叔舟在序文中对汉武帝、汉光武及石敬瑭等大肆批评可见朝鲜之轻视已非一日。李德馨对此一一向李昖奏陈,李昖大怒,李德馨急忙进言:“果如领相预料,自我们为杨镐辩解之后,所以丁应泰连连向皇上陛下上疏诬告。现在对朝鲜极为不利,殿下,柳成龙为贤明的宰相,我们现在得赶快准备辩诬,请殿下不要舍弃柳成龙。”李昖无奈。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