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买宋 > 第二百六十七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

第二百六十七章 诗酒财气大词人

小说:买宋作者:参见大总管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8-25 22:08:49
当然,宋朝与酒有关的名人实在是太多了,除此之外,比如还有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丧父,家庭贫寒,他自幼刻苦学习,终于考取了进士。


        他为官,清正廉洁,走到哪里,就把善举带到哪里,为民兴利,为民除害。


        他不惧权贵,敢于直言,一身正气。


        而且范仲淹曾领导“庆历新政”,提出“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十点主张,志在改变当时积弱积贫的现实。


        宋仁宗同意了范仲淹的建议,下诏实行。


        可惜只一年的时间,这些新政的措施大部分未来得及实施,就受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范仲淹和他的支持者被指责为“朋党”。


        范仲淹被离开朝廷。


        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变革,是王安石变革的前奏。


        范仲淹推行新政失败后,被贬斥到西北边陲。


        当时西北方面的西夏国对内地的骚扰日日严重,不但边民不得安宁,还危及内地。


        每当西夏军来侵扰时,总是大官派小官去仓促应战,搞得人人怯战。


        范仲淹来后,改变以往的作法。


        他把1万千名士卒编成六队,加强训练,无战事的时候就种田,既巩固了边防,积蓄了力量,又节约了国家军饷开支,西夏人也不敢冒犯,于是在1044年两国达成和议。


        在这期间,范仲淹写了一首词,《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西北边疆的秋天,和内地不大相同,南飞的大雁也觉得荒凉,没有留意。


        四面边声是指:“凉秋九月,塞外草裏,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


        在重重迭迭的山岭环抱中,在长烟落日下,孤城一座,早早就关门闭了城门。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边塞形势的严峻。


        下篇着重抒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是作者自述怀抱,自我感叹~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借一杯浊酒,消万里思乡之愁。但更叫人愁的是:“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用典,燕然,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9年)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无从谈起。


        然而要取得胜利,又谈何容易。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


        羌管即羌笛。深夜里传来羌笛悠悠,大地铺满了银霜,将军彻夜不眠,徘徊于庭。


        “将军白发征夫泪”。


        由于自己想到战士,既思念万里之遥的家乡,想念妻子、女儿,又肩负着守卫边防的重任,责任重大,没有归期,在矛盾中,只好借助一杯浊酒,来消眼前之愁,来寻眼前之乐。


        这首词,表达了边塞将士同甘共苦的英雄气概。


        范仲淹的另一首词《苏幕遮》,也写得很豪放,意境广阔。


        碧云天~


        黄叶地~


        秋色连波~


        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


        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


        这是一首抒写离愁别恨的小词,写出了酒入愁肠愁难消。


        白云兰天,大地橙黄,秋色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


        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兰天连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延伸到远方夕阳之外。


        下篇写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旅途的愁绪重叠相续,夜里好梦做得太少,长夜不能入睡。


        独倚明月照映下的高楼,不免愁怀更甚。所以作者感慨地提出,明月高楼休独倚。(因为夜不能寐,所以要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却涌流出相思泪,这就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包括我们伟大的人民领袖于1957年月1日读《宋史》314卷《范仲淹传》时,对范仲淹的上述两首词,都作了详细的点评。


        评曰: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与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婉约派中有许多意境苍凉而又优美的词。范仲淹的上两首,介于婉约和豪放两派之间,可算中间派吧;但基本上仍属婉约,既苍凉又优美,使人不厌读。


        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


        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偏袒乃是复杂的。


        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睡不着,哼着词,写了这些。


        可见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而且对中国古典诗词有很深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


        他写的诗词,既豪迈、恢宏,又不失清丽、婉约,堪称一代大家。


        他对范仲淹的这两首词,有如此高的评价,说明这两首词写得确实是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范仲淹之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欧阳修。


        要知道欧阳修4岁丧父,寡母教他读书写字。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学习用品,妈妈就在地上用芦苇教他写字。


        二十岁后,欧阳修考取进士第一名。


        庆历三年(1043年),有志于改革的宋仁宗皇帝,任用一些天下名士担任谏官,欧阳修就属于其中的名士之一,当上了谏官。他非常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后,他几次受到株连,被贬官。


        当有人说他和范仲淹等人是“朋党”时,他毫无畏惧,并在“朋党论”一文中,义正严辞地指出:朋党自古就有,分君子的朋党和小人的朋党。


        小人为私利而结党,无利则朋党散,所以也可以说小人无朋党。而君子之间,坚守的是道义,奉行的是忠信,爱惜的是名节。


        只有君子之间,才能同道相协。为了治理国家,能同心共济,始终如一。所


        以说只有君子,才有朋党。作为国君,只有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才能太平。


        欧阳修的“朋党论”,见解深刻而切中要害,虽然遭到许多人的忌恨,但皇帝却奖励他敢于直言,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并对身边的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那里寻得到。”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做出卓越贡献,成为北宋中期文坛上的领袖。


        又是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散文、诗、词、史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写了一篇著名的散文,叫《醉翁亭记》,作者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与和乐的社会风俗的描写,表现了自己治滁的政绩,抒发了与民同饮,与民同乐的理想。


        文章写的技巧很高,如行云流水,铿锵有声。


        全文连用21个“也”字,把当时的情景,活灵活现在读者眼前。文章的第一段,写“醉翁亭”的来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这一段是说,由于醉翁亭周围山也美,水也美,所以太守与客来此饮酒,饮少辄醉,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山水之美而陶醉。


        欣赏山水的乐趣,只能心领神会,喝酒只是一种寄托而已。


        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成语,生活中经常使用。


        第二段写出山间朝暮和四时之景的变化。


        第三段重点描写“醉翁亭”中饮酒之乐: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虽然没有管弦乐器,虽然都是就近钓的鱼,就近拔的野菜,酒也是用就近的酿泉水酿成的。


        这样的野餐野味,别有风趣。


        众宾有下棋的,有投壶的,有坐的,有站的,众宾欢乐,太守颓然醉乎期间。


        写出了国泰民安,祥和的社会风俗。


        此文写法错综有致,气势磅礴,行文流畅,音调和谐,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欧阳修不仅散文写得好,他的诗词也写得好。


        欧阳修喜欢饮酒,自称醉翁。他乘船饮酒游西湖,其中一首《采桑子》词:


        画船载酒西湖好~


        急管繁弦~


        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船下~


        空水澄鲜~


        俯仰留连~


        疑是湖中别有天。


        乘坐彩绘的游船,听着急管繁弦演奏的音乐,朋友之间行令饮酒,玉盏催传,一醉方休。


        就是喝醉了,在波平如镜的湖面上,任船漂游,任君醉眠。


        下面写醉后观湖之乐。船在水上游,云在船下飘,“疑是湖中别有天”,把情和境写活了,使人如临其中。


        欧阳修的另一首《采桑子》:


        十年前是尊前客~


        月白风清~


        忧患凋零~


        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


        试把金觥。


        旧曲重听~


        犹是当年醉里声。


        这首词是欧阳修退休后所作,是一首激烈的感慨之作。


        十几年前,欧阳修任滁州太守,写出《醉翁亭记》,徜徉山水之间日子过得像月白风清,很惬意,仕途也很顺利。


        但转瞬间十几年的光阴已经过去,光阴之快叫人吃惊~老来多病,好友相继过世,政治上受诬陷,遭贬斥,忧患凋零,今非昔比。


        下篇说自己的容颜,虽然鬓发已苍白,但心不老,心像十几年前一样,这也是老年人的普遍规律,人老心不老。


        手把酒杯,重听旧曲,人虽衰老,把酒独酌,情何以堪~


        欧阳修善于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用清丽自然的语言,描写生动优美的风景,借酒抒发委婉深沉的感慨。


        如欧阳修的《浣溪沙》词:


        堤上游人逐画船~


        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


        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上篇写景,每句一个“动词”用得贴切,把景写活了。


        逐画船的“逐”字,说明春日游人之众;四垂天的“垂”字,说明春水之辽阔;出秋千的“出”字,用得极精湛,词评家晁无咎说:“只一个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


        “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下篇写作者在船上欢宴饮酒的场面。


        白发是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上插花,表现出狂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


        “六幺”即曲名,“拍”是歌的节拍。


        在画船,急管繁弦,频频举杯,觥筹交错,人生最快乐的时候,莫过于尊前欢饮了。


        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词,写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


        写尽了酒给人的生活,带来美好。


        花底忽闻敲两浆~


        逡巡女伴来寻访。


        酒盏旋将荷叶当~


        莲舟荡~


        时时盏里生红浪。


        花气酒香清厮酿~


        花腮酒面红相向。


        醉倚绿阴眠一响~


        惊起望~


        船头搁在沙滩上。


        这首《渔家傲》描写一群采莲姑娘,荡舟采莲时饮酒逗乐,任船漂游,船搁沙滩的快乐情景,特别清新,特别富有生活气息。


        首句“花底忽闻敲两浆,”不写人而自见人,不写船而自见船。


        女伴闻声而来,荷叶当酒杯,随船摇晃,杯酒也晃。


        酒也香,花也香。少女的脸腮红,喝酒后脸腮更红,荷花是红的,酒后的脸腮比花更红。酒喝多了,不觉在绿阴下的船上睡着了,因无人划船,船自漂游,船头才搁浅到沙滩上。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在一个山丘上建造一座平山堂。


        他离开扬州回京城任职后,有一次送朋友刘原甫去扬州赴任,他写了一首送别词《朝中措》:


        平山阑槛倚晴空~


        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


        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


        挥毫万字~


        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


        尊前看取衷翁。


        平山堂虽不算高,因为建的地势高,所以从平山堂四面的窗望出去,都是晴空。站在窗前向远处望,近处的青山历历在目,远处的山峦,抹抹糊糊,山色似有似无。欧阳修亲自在平山堂前种的柳树,几年不见,不知长得如何,


        要送别的客人刘原甫文思敏捷,所以称文章太守,又能一饮千钟,才能横溢,气度豪迈。末二句感叹人生易老,要及时行乐。


        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他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


        这样欢宴畅饮,直到深夜而归。


        贾文元当北都太守时,常与欧阳修畅饮。


        贾知欧阳修饮酒时喜欢听曲,所以预先叮嘱一官妓,准备些好曲子来助兴。


        不料这官妓闻而不动,再三催促,仍无动于衷。贾感到很惋惜。不料在宴席上,这位官妓向欧阳修敬酒祝寿,一曲又一曲地献酒。欧阳修侧耳细听,听完一曲,饮一大杯酒,心情十分痛快。


        贾文元感到奇怪,过后一问,才知道官妓所唱的曲,全是欧阳修作的词。


        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与酒须臾不离。


        如果是欧阳修是大名鼎鼎的话,那么柳永就是众所周知了,的确,他也是宋朝一个爱好喝酒的大名人。


        柳永,字耆卿,1034年登进士第,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大家都知道,柳永出身官宦之家,为人放荡不羁,常出入秦楼楚馆,是有名的风流才子。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他“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


        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当时有人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言其流传之广。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写词的作家。


        其词多写歌妓愁苦,离愁别恨,羁旅之情。


        词写得缠绵细腻,但格调不高。


        擅长白描手法,情景交融,能以俚语入词,使词的语言通俗化,口语化,因而有人称柳永是词中白居易。


        在词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胡适称柳永的一首《蝶恋花》词,在他的词里,要算风格最高的了。


        独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离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山光残照里~


        无人会得凭阑意。


        也拟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写离愁之苦的相思艳词。


        主人公一个人,久久伫立在高楼上,细细的风迎面吹来,无尽的离愁,极望生天际。


        夕阳下,草色山光虽美,可谁了解作者相思之苦呢~


        为了解脱无限的离愁,放纵饮酒,对酒当歌,结果呢,强乐还无味。


        这正是借酒消愁愁更愁。


        到底为什么这样苦,这样受煎熬呢,最后一语道破:为伊消得人憔悴。


        原来是为了她~作者最后表示,为了她,衣带宽了,人憔悴了,值得~甘心情愿终不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被词论家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求之古今人词中,不曾多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出。


        柳永的一首《雨霖铃》词,是描写与一位恋人惜别之佳作,写得委婉凄恻,意情尽致,读之叫人心动: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词的上篇,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情景。


        暮色沉沉,滂沱的暴雨之后,寒蝉凄切叫个不停。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帐里,为他摆筵送别。面对美酒佳肴,毫无情绪。


        无心于酒,有心于情。留恋处,兰舟催发。君泪盈,妾泪盈,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只能是无语凝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要千里之别,天南海北地分离。也是由于惜别的酒,使人的感情更无法控制。


        多情自古伤离别,特别是,在这冷落清秋节时候,孰能无情,谁能无恨~


        今宵酒醒何处,词人想酒醒后,舟临杨柳岸边,晓风一吹,残月挂在柳梢头。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本首词的警句。


        这个景色,这个场面,谁都见过,谁都经过,谁都能想象到,最普通、最平常的景物,却给人留下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


        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喝大江东去。”


        这也说明,柳永写的是婉约词,苏东坡写的是豪放词。


        过去在一起,良辰美景,如胶似漆,叫人难忘。


        这次要分开一年多,一切都是虚设,就是有千种风情,向谁诉说,以问句结束,给人留下想象空间。


        柳永最擅长写离情别恨,儿女情长的婉约词,他的一首《婆罗门令》词,也很有代表性:


        昨宵里恁和衣睡~


        今宵里又恁和衣睡。


        小饮归来~


        初更过~


        醺醺醉。


        中夜后~何事还惊起,


        霜天冷~


        风细细~


        触疏窗~闪闪灯摇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


        梦~任枕难继。


        寸心万绪~


        咫尺千里~


        好景良天~


        彼此~


        空有相怜意~


        未有相怜计。


        这首词,很像《雨霖铃》的续篇。


        写羁旅者与情人分手后,旅居异乡,孤独寂寞。晚上借酒消愁,半夜醒来追思。


        把词主人的相思苦、离别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昨夜和衣睡,今夜又这样和衣睡,表现了羁旅者孤独寂寞,生活单调,腻味,连衣服都懒得脱。


        虽是独自小饮,也喝到初更过,醺醺醉。在酒的麻醉下,忘掉眼前的痛苦,迷迷乎乎入睡。半夜后,又醒来,霜天冷,风细细,孤灯摇曳。


        空床上翻来覆去,回想追思。刚才梦中相会,最可恨,梦,难相继。寸心万绪,彼此空有相怜意,可惜没有相会计。


        此外还有晏殊,晏殊,字同叔,江西抚州市人,是宋朝有名的神童,7岁能为文,17岁赐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宰相。


        其词多写四季景物、男女恋情、饮酒吟诗、离愁别恨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


        语言婉丽,音韵和谐,工巧凝练,意境清新。善于捕捉事物特征,熔铸佳句,脍炙人口。


        《宋史》三百十一卷称他“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


        《宋史》又称他“性刚简,奉养清俭。文章瞻丽,应用无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说:“晏元献公虽早富贵,而奉养极约。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佳宾,必留,亦必以歌乐相佐,谈笑杂出,稍阑,即罢谴歌乐,曰:汝曹呈艺已遍,吾当呈艺。乃具笔礼,相与赋词,率以为常。”


        晏殊的词写得高雅富丽,带有一种凄婉的情调,风格自高。


        如他的三首《浣溪沙》词。


        《浣溪沙》其一: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作者悠闲地在小园亭台下,听一曲新词,喝一杯酒。


        想到去年,也是这样的天气,也是这里的小园亭台。


        然而在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岁月流失,夕阳西下,都是不可逆转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这首词的名句。对仗工整,文词美丽,又富含很深的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失。


        春去春会再来,燕子飞去还会归来。


        但今年的春天,今年的燕子,似同去年,不同去年。


        一个人在寂静的小园里,在飘香的花径上,独自徘徊,穷思深究。


        《浣溪沙》其二: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消魂。


        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向即一晌,一会儿。


        感叹人生的短暂,在短暂的一生中,还常有离别,光阴易失,岁月易消。


        在有限的生年,还是尽情地享受酒筵歌席,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这也是晏殊的名句,气象宏阔,意境苍茫,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人生易老。


        一切感伤都没有用,还是多参加酒筵歌席,多欣赏歌妓舞女,多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


        本词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时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叹消失的时光不能追回,认识到生命就在现在,要过好现在的分分秒秒。


        《浣溪沙》其三:


        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


        曲栏杆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


        几回疏雨滴园荷。


        酒醒人散得愁多。


        这首词通过描写眼前即景,表达了作者酒醒人散后寂寞怅惘的心情。


        燕子穿堂过,阁中人目随燕子,看到晚花红片,飘落在绿茵地上,池边的曲曲栏杆,倒影在碧水凉波中。


        阁中的主人感到一阵好风吹过,接着是几滴疏雨,洒落在嫩绿的荷钱上,声音极细微,但阁中人却都听到了,因小园里太静了。


        酒醒了,人散了,孤身独处,又添几分闲愁。


        晏殊的一首《木兰花》词,写出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劝人要趁好花尚开的时候,烂醉花间,能得几回,


        燕鸿过后莺归去。


        细算人生千万绪。


        长于春梦几多时,


        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


        挽断罗衣留不住。


        劝君莫作独醒人~


        烂醉花间应有数。


        春去秋来,天回地转,鸿雁过后,燕莺归去,回首往事,千头万绪。


        人生好比一场春梦,过去的时光,像秋云散失,无处寻觅。


        下篇写像神仙一样的伴侣要离去,挽断他们的罗衣也无法留住。


        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晏殊任宋朝的宰相,这时范仲淹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欧阳修为谏官。人才济济,盛极一时。


        范仲淹提出十条改革朝政的主张,史称“庆历新政”,政治上颇有振作气象。


        可惜宋仁宗不能果断明察,又听信反对派的攻击之言,终止改革,把范仲淹、欧阳修相继外放,逐出朝廷,晏殊也被罢了相。


        晏殊为此痛心疾首,把范仲淹、欧阳修的被贬,比为挽断罗衣而留不住的神仙侣,因而他感慨激昂地喊出:不宜“独醒”,只宜“烂醉”。


        这可能是这首词的寓意。


        晏殊在另一首《木兰花》词中,感慨人生如梦,读来不禁叫人惘然若有所失:


        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晏殊在一首《踏莎行》中写道: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午间小饮,酒困入睡,一觉醒来,已是日暮时分,夕阳正照着深深的院落。


        这里点明“愁梦”,愁的是对春光流失的惋惜和惆怅。作者富贵的生活,纵有闲愁万种,不过是淡淡的轻愁。


        晏殊的一首七言律诗《寓意》,是一首描写男女相爱,以及离别后无限思念,借酒消愁,酒醒后更加孤独寂寞的爱情诗。


        全诗生动地描述了封建社会时代,男女恋爱生活基本面貌和内心感情。


        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几度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


        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乘坐油壁香车的意中人,再也见不到了。


        分手后,你就像巫峡的彩云一样,不知去向。


        回忆我们相见的时候,梨花院里的月色溶溶如水,池塘边的柳絮,随着柔和的春风飞舞。分别以后,我曾几次在无限的思念和寂寞中,喝伤了酒,借酒消愁,酒醒后更是孤独寂寞,如今到了寒食节,更感冷落萧条。


        我想给你写信,又不知向哪里投寄,水远山长,处处相阻相隔。


        ……


        ……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