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买宋 > 第五百四十五章

第五百四十五章

小说:买宋作者:参见大总管字数:0更新时间 : 2020-02-21 00:01:46
而这两个人物,小人物,被人看不起的。一个贾芸算个什么,贾芸和小红后来去救济宝玉和王熙凤。

        并且在难中,刘姥姥不忘当年贾府的恩情,你看看那个平儿临打发刘姥姥回去的时候,给了她多少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赠礼,白银二百两,二百两回了家可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

        刘姥姥不忘这样的一个仁慈待人的家庭,后来重新到了荣国府。她没有什么办法救济,仅仅看到一个巧姐可怜,把她领走。

        两个大结局人物,这是小事吗,这是艺术上的小节吗,不能说,不能那样看,好,这都是写人的。

        至于刘姥姥到底什么打扮的话?照样是不知道,因为刘姥姥和贾母,如此两个老太太,身份是天地悬殊,见了面怎么交谈,这一场对话,洋文叫nversin,她说什么呀?

        这个题目,假如说我们考试语文,我们怎么写,你看看那几句话,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心里感应,那个得体,那个简要,没有一个字废话,那真像就是她们。

        然后他说荣国府,这个怎么办,好,先从扬州说起,十万八千里,冷子兴跟贾雨村在酒桌上的对话,这里头就出现了远远的荣国府的影子,然后这才黛玉入府。

        接着黛玉下了船,看见三等仆妇什么样的衣服。

        他不能是全面的系统的写,那就不叫艺术,那叫看照片。

        于是他几笔点出来,三等仆妇是这样打扮,这言谈礼貌。

        由此你可知府里边那个排场规矩,那个高层文化教养。

        此后进了府她也不细看,她先见的老太太,两人一场悲痛。

        后来出王熙凤,出三姊妹,然后看舅舅舅妈,然后才到正院正房,抬头一看荣禧堂大殿,先皇御笔赐荣国公。

        描写了里面什么摆设,什么对联,然后到东大院去看贾赦大舅舅,不见,见了面也伤心,改日再会。

        又一种比喻,说那边的建筑小巧玲珑,不像这面轩昂壮丽,完全是大笔,给你展开一个气象,这叫传神。4

        绝不限于低级的庸俗的刻画描写,这个描写大家都拿它当宝贝,洋文叫depitin,说文学作品你不会描写,怎么吸引人呢?

        其实错了,描写有描写的办法,你越是弄那些细节越没意思,因为那个人是死的,他不活。

        你写他的衣服、头发、项链,没用。

        因为我们永远想的是哪个贵妇的项链,这是不可能的事,那是笑话,这个大传统,这个个性,这是曹雪芹的创新吗,那不脱离了咱们中华文化传统吗,完全不是,他继承的是近代大画家、大艺术家顾恺之,小名叫顾虎头。

        同时红楼梦一开始也提到这个大艺术家,曹雪芹大概最佩服他,这个大画家画过百米图,大概这个对曹雪芹写108个女儿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暗中的关系,不是摆在表面的关系。

        顾恺之的艺术理论四个字,不像今天一篇大文章几万字,穿靴戴帽分几截,看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

        四个字,传神、写照,传的是那个神,他画人像,写照,当然也没有离开你这外形。

        但是,神是在形的上面,写形是为了传那个人的神。

        好了,我们如果懂了这一个伟大的艺术理论原则,也就明白了曹雪芹这个人他写人物,我们刚刚说的那些特色,个性,为什么是那样的,就明白了。

        荣国府,我刚说扬州一番议论,黛玉一番进去,第一次草草看里面,林黛玉在荣国府大门前也只看了一眼,一个大匾,大狮子,旁边有大凳子,上面坐着几个挺胸撅肚的仆人。

        林黛玉从此再也不会有机会站在荣国府的大门外去看看大门,不允许,没机会。深闺女儿,二门都不能出。今天的人怎么来体会这些。

        出了荣国府,到宁国府,王熙凤得上车下车,不能够走路。

        写建园,这个园子里,整个费的笔墨。建了园子以后,还得提匾名。

        这个时候把贾宝玉这个孩子,13岁的孩子的文才整个烘托出来,每一句有一个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上的典故。

        你不懂这个,读那个一点意思都没有。

        懂了以后,你觉得那里边的深厚的意味,真是让人说不出的一种文化的享受,艺术的享受,那个审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都集中在这里面。

        然后怡红院怎么出现,他写八个字。

        他描写了怡红院的外形,粉墙低护。粉墙,白粉墙,低护,维护的“护”,不高,完全是实事求是。

        没有说高三丈,那还是怡红院,那是一个普通的住户小院子。粉墙低护,再外层绿柳低垂,整个围着怡红院,都是垂杨柳。

        这是曹雪芹写境界的手法,八个字,四个字,往往就传达了最好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次贾宝玉病了,病起了以后第一次出门,到园子里头来散散心,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暮春,他沿着那一条沁芳溪的岸上,那叫翠月堤。

        走来一看,他形容春天大观园的景致也有八个字,他说“桃吐丹霞,柳垂金线”,那个桃花吐放开,丹霞那个红。“桃吐丹霞,柳垂金线”,这是诗,这不是文。

        他绝不用大篇的所谓描写,我写景如何如何。统统没有。

        写的是走到一个大杏树跟前,看见杏花已经都落了,上面结了如同豆子大的小青杏。

        于是贾宝玉由此想起一句诗来,唐代的杜牧有一句名句,就是“自是寻芳去较迟,绿树成荫子满枝”。

        树叶子多了,就成了荫了,而那个杏子就满枝了,他想起这个来,而生了一个很大的感慨,时间、空间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

        也就是说,引起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宇宙观,都包含在内,他是这样写境。

        他不把“境”孤立起来,他总是和人联在一起,而和人怎么连在一起,是说引发了那个人的内心精神,感情的活动。

        人和大自然永远是合一,从来不能够分离。

        你看红楼梦,你会看到这一方面,那写得真好,写境,人事也有境,我举哪个例子,例子太多了,鸳鸯抗婚涉及到全家每个人的悲欢哀乐,绝不只是鸳鸯,那叫什么笔墨,那叫什么艺术。

        平儿理妆也是涉及全家,你看看那些关系,平儿受的那个不可言状的哭都哭不成声的委屈。

        你看看那些场面,那都叫境。但是最感动人的是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怎么是境呢,整个家里每一个成员,在那个极端特殊的大风波、大事件当中,你看看那个作家怎么落笔,奇难万分,可是他写得那么精彩,我们很难想像。

        清代一个人,我忘了他的名字,他写的读红楼梦的杂记里边就说过,说我读红楼梦,惟独是宝玉挨打这一个场面,我流泪最多。

        他别的不说,我们中国人的表现方法永远是这样,为什么,是否他感情特别,单单对于这个事件那么敏感,你不能这么看。

        曹雪芹这场的笔墨如此感动人,我也是如此,因为我看了这一条评语,我有了交流。

        再一个例子就是1980年,美国举办第一次国际红楼梦大会。有一位女士,她贡献的论文就是专论宝玉挨打这个场面。

        她的论点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特殊事件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感情,他的身份、地位,他的表现反应都写到了最高的层次,写到了最好的水平,令人无限感动。

        她反对说一般人看这个说贾宝玉是叛逆者,他爸爸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两个人做殊死的斗争,贾政非得要把贾宝玉打死。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