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名门天姿 > 第一百八十五章 论

第一百八十五章 论

小说:名门天姿作者:紫苏落葵字数:4077更新时间 : 2016-04-07 23:46:31
  杨氏六房嘉善山附近找到高纯度盐矿一事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到长安,一并送回去的还有李恪与江承紫从盐矿田里带回去的一块盐。

  长安皇宫,李世民与几位心腹大臣看着那碗中晶莹的盐块,久久没有说话。

  许久之后,李世民扫了长孙无忌一眼,问:“辅机,你看该当如何?”

  “大唐缺盐,前方将士早就人困马乏,煮盐耗费巨大,西北最大盐田还在外族手中,如今在蜀中发现如此质地之盐田,解我大唐之围,自是极好。”长孙无忌严肃回答。

  李世民略敛眼眸,尔后便说:“辅机,如今此处皆自家弟兄,你且说这等话敷衍朕?”

  “辅机不敢。”长孙无忌立刻行大礼。

  李世民叹息一声,道:“罢了,你向来就是这般。”他摆摆手,便又瞧了瞧杜如晦与房玄龄,问,“克明,玄龄,你二人如何看待此事?”

  房玄龄看了看杜如晦,便率先说:“杨氏六房确是有才,且与杨氏祖宅素来不合。这杨舒越乃杨雄第一任夫人所出,在夫人去后,在杨氏的日子不好过,装疯卖傻大半生。其妻与长子幼女被丢到洛水田庄度日。韬光养晦,得以机缘,才谋得晋原县丞一职。据闻,去往蜀州路上,还遭各种击杀。虽不知其动机,但不难看出欲要击杀之人——”

  房玄龄说到此处,顿了顿,连连抱歉,道:“我此处说太多。长话短说,即杨氏六房虽出自弘农杨氏,但与弘农杨氏怕无法共存。此处就可作为我们对付那些蠢动名门之突破口。他们这些年以弘农杨氏马首是瞻,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

  “恕我不敢苟同批玄龄此言。杨氏六房出自弘农杨氏,即便再也不共戴天之仇。这些所谓底蕴名门,一旦涉及家族利益,亦是以家族利益为重。我主张对杨氏六房,一定要提防,必要时,击杀之。毕竟,杨氏阿芝身世奇特,怕也是有人用心险恶。从许多年前,就开始埋下这枚棋子。”刚在前线班师回朝的侯君集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李世民依旧老狐狸样坐在一旁听众人意见,不发言,不表态。

  侯君集打岔一番,房玄龄也是点头,回答:“君集所见不无道理。毕竟神鬼一事,虚幻无常。怕弘农杨氏早些年就处心积虑,而杨氏六房这也是所做之戏。毕竟,极其懂得分寸的蜀王此次亦为了杨氏阿芝不顾礼数,非得要亲领益州大都督。”

  房玄龄说到此处,不由得摇头,说:“蜀王向来懂得礼数分寸,深居简出,从未如此失态。且蜀王有几次参与对敌,冷静勇猛,足智多谋,不该轻易失分寸。可见这杨氏阿芝,甚为厉害。若非杨氏处心积虑培养,九岁的小丫头哪能有这般厉害?”

  房玄龄出了名的话唠,这一番详细分析下来,他自己也对杨氏六房蹙了眉。

  李世民不会他所言作评价,只问杜如晦:“克明,你如何看?”

  杜如晦身子一直不好,竭力忍住咳嗽,却终究还是没忍住,咳嗽一阵,才说:“回禀皇上,臣认为杨氏六房可用。”

  杜如晦只一句,李世民“哦”一声表示询问。杜如晦则继续说:“君集与房相所言皆有理。然,我们在此,只瞧其可能之害,瞧其缺点,却忽略这杨氏六房的能耐。首先,就说这盐,大唐之前,战乱不断,制盐工艺水平急剧下降,诸多匠人无法寻找盐,制盐工艺落后。前日,程老将军就抱怨前线将士无盐体弱,与敌人根本无法对垒——”

  杜如晦说到此处,又是一阵剧烈咳嗽之后,才继续说:“如今,杨氏六房找寻到这盐矿,直接采来,就这般高纯,这是大唐之福。杨氏六房此种能耐与你们方才分析可能的危害相比,他们可能的危害不值一提。盐矿是造福百姓之事,是强大唐之事。何况,先前,杨氏兄妹以及暮云山庄呈上来的马铃薯与红薯,实在也是为民造福之举。陛下,杨氏六房不仅可用,还可大用。”

  李世民略略点头,还没说话,侯君集就有些不满,接话道:“杜相此言不无道理。然大用一事,还须斟酌。”

  “自是要斟酌,如今,我们亦不曾见过弘农杨氏,尤其是杨氏兄妹,亦不好下判断。”房玄龄打圆场。

  李世民这老狐狸这会儿才说:“我这里有之前对杨氏六房前前后后的详细调查。你们亦先瞧瞧。”

  几人便拿了绝密资料仔细看了看,看到后来,都不约而同地皱了眉。尤其是侯君集,显然很是不相信这资料,但又不好拂帝王面子,只得隐忍。长孙无忌依旧是老油条,保持沉默不语。

  房玄龄则是蹙眉,尔后倒吸一口凉气,说:“若是如此。杨氏六房倒可用,毕竟他们提出的格物院,若真成立,对大唐以及百姓都是福泽。只是这杨氏六房如果是这般单薄,与弘农杨氏罅隙颇深,如今,就要看他依附谁家。”

  “自成一家,未尝不可。”杜如晦直接指出。

  “自成一家,谈何容易。”房玄龄摇头。

  一直不出声的长孙无忌却是幽幽地来了一句:“看这调查,若是调查无误。这杨氏兄妹倒还真能自成一家。”

  长孙无忌这一句一出,几人同时沉默,各怀心事。当然最有心的是长孙无忌,这些年虽然未曾与弘农杨氏为首的那些旧贵族名门正面冲突,但暗地里较劲,对方实力比他想象的更厉害。另外,这些年,他一直监视着蜀王,他阅人无数,却看不懂他,觉得这孩子太高深莫测。让他莫名觉得有些惧怕。

  如今,这杨氏阿芝也是个人物,与这李恪搅和在一起,自己妹妹那几个孩子怕是招架不住这杨氏阿芝与李恪联手。

  将来,若是杨氏阿芝得势,定然又是一番血雨腥风。长孙无忌自顾自地想着。

  杜如晦却又是一阵咳嗽之后才说:“这杨氏六房可大用,只是还得放在眼皮底下才是。”

  李世民点点头,随后又看着盘中晶莹的盐粒发呆,而旁边的餐盘里还有几个煮红薯。太医署的太医已经会诊研究过这马铃薯与红薯果然是好东西,而且在城郊皇家试验田里,长势良好。

  杨氏六房确实为百废待兴的大唐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生机与活力,但不可否认杨氏六房也让人惧怕。该如何安置杨氏六房?

  几位大臣鱼贯走出上书房,侯君集搀扶着杜如晦。李世民看着他离去的背影,蹒跚的步伐,忽然觉得不祥。

  等几位大臣离去后,一直在一旁伺候的长孙皇后,将沏好的茶递上来,说:“这是先前蜀王从益州带来的,说是暮云山庄与杨氏六房的所制,与那煮茶相比,确实别有一番滋味。如今宫中,都时兴这般吃茶。”

  李世民接过瓷茶碗,也没喝,只是看着那汤色,问:“皇后觉得杨氏六房该如何?”

  “我妇道人家,岂知政事。不过,昔年有人曾言,把握不住,只因不在眼前。若在眼前,时时瞧着,盯着,略有风吹草动就可行动。”长孙皇后笑着说。

  李世民呵呵一笑,道:“你倒是与我想到一处了。这格物院是一定要建立,这杨氏六房就该回长安了。”

  “陛下已有决断,却还来打趣我。”长孙皇后嘟了嘟嘴,全没有了皇后的样子,倒是小女儿的娇俏。

  李世民哈哈大笑,随后才又问:“你觉得那杨氏阿芝,如何?”

  长孙皇后见他问得郑重其事,内心一时拿不定注意,便询问:“陛下之意是?”

  “匹配承乾如何?”李世民说了自己的想法。虽然这方法很是荒唐,但唯有如此,强大的杨氏六房才能成为大唐的助力,而非危机。若是杨氏六房与蜀王结缘,难保蜀王没有非分之想。

  “陛下,承乾已有太子妃,太子侧妃。这杨氏阿芝才九岁,另外,蜀王之事闹得满城风雨。如今,陛下若是作此决断,怕得父子君臣罅隙。”长孙皇后很委婉地拒绝。

  李世民蹙眉,尔后叹息一声,说:“恪儿如何,你亦清楚。他是那帮子遗老的希望,如今杨氏阿芝才略过人,若是与恪儿匹配,难保将来不会对大唐帝国造成威胁。”

  长孙皇后也是叹息一声,十分为难,过了好一会儿,才说:“陛下,我认为此事,该缓一缓,咱们得见过那杨氏阿芝再下决断。恪儿的性格,你也清楚。他聪颖,低调,也重情义,尤其是敬重陛下。昔年,七八岁,就挡在你身前,与歹人打斗。且这些年亦恪守礼数,这回为这杨氏阿芝,不顾礼数,想必是极其喜欢。若是陛下不曾思虑周全,将阿芝匹配与承乾,怕是不妥。”

  “皇后说一说,如何不妥?”李世民自己心里也觉得不妥,但总是觉得这阿芝一事让他觉得有些惧怕。

  “自是不妥。若阿芝真如陛下担心那般,那将来母仪天下之人是谁?太子妃那性子可比不得杨氏阿芝。这是其一。其二,若恪儿无陛下所忧之意,那恪儿被夺所爱,难保不会恨上承乾。陛下亦知承乾中规中矩,恪儿出手,他未必会赢。其三,这杨氏阿芝若真是兼济天下,想要成为当代神农,我们这般举动岂不是寒了她的心。”长孙皇后一条一条指出来。

  李世民喝了一口茶,便是叹息一声,说:“罢了,罢了。等见过杨氏阿芝再作定夺。”

  “其实,陛下担心的是杨氏六房靠拢在恪儿那边,会让那些遗老们以为有机可乘,从而蠢蠢欲动。可杨氏六房又不止阿芝一个女孩。阿芝还有一个姐姐已是婚配年龄,若是入了太子府,六房也不会蠢到做费神费力之事。”长孙皇后又出了这样一个主意。

  李世民哈哈一笑,说:“还是皇后思虑周全。这世上没人会舍弃捷径选择艰难境地。若是杨如玉嫁给承乾,阿芝嫁给恪儿。杨舒越和杨清让也不会选择走不归路去支持恪儿,定然会全力支持太子。皇后这一招高啊。”

  “陛下,总喜欢考我。我这可算过关?”长孙皇后调皮地问。

  “你呀,算过关。”李世民笑得心花怒放,喝了几口茶,亲自拟了圣旨,但又没颁发,只放在御书房内。

  长孙皇后也不多问,这么多年的默契,她知道这男人做任何事总有自己的考量。

  两人又闲聊几句,自然是涉及几个孩子。说起承乾,两人也觉得承乾大气、努力、勤奋,但说到李泰时,长孙皇后忧心起来,说:“青雀这次遭劫,从蜀州返回,便不如从前活跃。除了请安,也与我不多话语,小小年纪像是心事重重似的。”

  “定是上次要蜀州封地,朕没随他心,在闹别扭。”李世民放下奏折,笑道。

  “青雀也不知想甚,就要那蜀王称谓。”长孙皇后甚为忧心。

  李世民劝慰一番,说李泰已经长大,定有自己的想法,还让长孙皇后也不要过多干预。

  长孙皇后欲言又止,最终还是静静地在一旁伺候笔墨,陪着李世民批阅奏章,直到深夜。至于那写好的圣旨,则是被李世民放到了高阁之中。

  而在晋原县,自从发现盐矿之后,官府派人开采。江承紫以格物院首席的身份将翻云寨一干人等扔到开采现场,亲自进行采矿培训。

  这样一来,翻云寨彻底归于杨氏六房。翻云寨一干人等摆脱土匪的身份,从此后挺直腰板做人。整个翻云寨的欢天喜地。

  那块山中盐田所出产的盐矿比江承紫预计的还要大,还要多。将这块盐田开采完毕,怕大唐百姓未来十年都可以不用担心盐的事。

  另外,翻云寨后山的卤水经过沉淀、火井之火的烹煮,生成了另一种盐。而制造这种盐的方法工具,江承紫亦全部教给翻云寨之人。

  至于那算计江承紫的水云渡守备,被悄无声息地替换。

  寻找到嘉善山附近的盐矿后,江承紫马不停蹄,在张氏私兵的帮助下,很快就到达洛江山区,先是劝降了羌人,尔后,她利用植物异能,在这地势险恶的洛江山区找到了四五座小型的盐矿。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