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古镇的红男绿女 > 第七章 仓库坍塌

第七章 仓库坍塌

小说:古镇的红男绿女作者:黄建清字数:2818更新时间 : 2021-05-26 13:32:20
  “轰隆隆”一声巨响,把几名路人吓得魂飞魄散。由于地质下陷的原因,大队仓库突然倒塌,还砸伤了两名正在里面工作的社员。从水田爬上岸的王支书,来不及放下裤腿穿上鞋,就匆匆忙忙地跑到了现场。他立即派人将伤员送往医院救治,又组织人马清理残砖断木,将库内的粮食、农业机械及其它物资转移值守,然后召集大队干部和小队主要负责人开会,布置了筹措资金、准备材料、抢修仓库的任务。几天几夜,他都坚守一线,亲力亲为,终因劳累过度,引发了胃病,不得不住院治疗。

  提着新鲜猪肉和水果罐头,腱子前去探望,顺便对支书进行了采访。他才思敏捷,一篇标题为“奋不顾身,为集体利益而战”的新闻稿迅速完成。

  县广播站和地级报纸先后采用了他的稿件,报道了支书老王的先进事迹。此事惊动了公社和县级领导,他们纷纷前来慰问,不仅给予支书本人精神上的奖励,还给本大队带来了一些财力和物力上的支援。

  感激之余,王支书也对腱子另眼相看。

  公社宣传委员和共青团书记看过报道,觉得主旨清晰,立意新奇,语言出彩,笔墨生花,一致认为作者是个值得培养的苗子。他们一同将腱子通知到公社办公室,不仅大力表扬,还聘任他为特约通讯员,约定有什么采访、宣传、写作方面的工作或任务,即请他过来帮忙,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报酬。

  没想到一篇小小的稿件能有这么大的收获,腱子高兴得快要蹦了起来。细细想来,也并不奇怪,这与他平常的学习积累有关。小时候爱看连环画册,长大了什么书都看,文学的、理论的是他的最爱。各门功课中,语文成绩最为突出,在同年级里也出类拔萃,尤其是擅长于作文,经常成为学校的范本,好多同学戏称他为“秀才”。

  眼下,腱子算是半个大队干部,除参加小队生产要记他工分之外,大队每个月还要给他记半个月的工分。仓库倒塌后的救灾善后工作,他当然必须得参与,任务也不那么艰巨,就是与大队长一道,落实督促仓库的抢修。

  仓库位于街南的后面,基址是在古镇的护城河上用土填起来的一块土地。重建虽仍在原址上,但对整个地面进行了夯实和填充,墙基也筑得更深更牢固了。

  提起护城河,就不得不谈谈古镇的历史。

  传说古代战乱时期,一支军队被打散,三名年轻的军需官仓惶地逃到了这个地方。由于天降大雨,他们便在一座破落的庙宇内躲藏。几天过去,他们发现这里人烟稀少、庄稼茂盛、河塘遍布,是块休养生息的好处所。于是,他们将携带的金银财宝埋藏起来,装扮成逃荒者,开荒种地,以便融入此地的社会人群。后来,又在庙宇旁搭建简易房屋,购置土地,娶妻生子。最后就是平分了巨额宝藏,大量地兼并土地、雇佣农工、坐亨其成。还继续修建房屋,过起了妻妾成群、儿孙满堂的生活。

  他们是结拜兄弟,尽管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但在培养子女的走向上却有着不同的理念。老大姓王,认为民以食为天,土地是根本,希望子孙依靠农耕为生。老二姓邱,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鼓励子孙以读书出仕为主。老三姓刘,认为无商不富,主张子孙凭经商或手工为业。

  到了下一代,这里有了粮仓、学堂、商铺和手工作坊,初步形成了集市和街道,人来人往的,热闹起来。再过一代,人口越来越多,房屋越建越密,生意越做越大,初步形成了集镇,车水马龙的,繁华起来。

  可树大招风,这里也成了土匪的重要目标,时不时就会遭到侵袭,偶尔还有战乱的骚扰,不仅财产受到损失,还经常发生人员伤亡和妇女被劫的事件。

  族长和乡绅们坐不住了,议出了一个方案,要求人人出力、户户出钱,还动员族内在外的官吏商贾援资援物,齐心协力地修筑防御工事。他们精心谋划,亲自主持,在留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基础上,引东、西两河之水,环绕小镇,开凿了呈椭圆形的护城河,并修筑了城墙城堡,建造了吊桥,准备了小船。为了防止泥湿路滑,他们还在街道上铺满了整齐划一的石板。于是,人们把这里正式命名为王邱刘镇。

  时至今日,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城堡已荡然无存,城墙也只有少量的断垣残壁,街道上依稀能见到雕梁画栋的豪宅、古色古香的板屋和飞檐斗拱的青砖琉璃瓦房。护城河断断续续地填平了一些,填平的部分新建了房屋、晒场或道路,未填平的部分变成了大大小小的池塘或河流。池塘里有泉眼,日夜浸喷,永不干涸。河流有小河小溪的来水,亦能保持通畅。保存最为完好的,是那条石板铺成的街道,永不疲倦、毫无懈怠地给人们提供着方便,至今还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发展最为迅速的是人口,镇里除各个单位进来了很多外来人员之外,王邱刘三氏宗族已达三千多人,奇特的是基本形成了三比二比一的比例,即王氏人口最多,邱氏人口居中,刘氏人口最少。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或许就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邱刘家族外迁人口较多的缘故。

  毕竟是传说,多少带点传奇色彩,也有些可疑之处。腱子并不能确信。他反倒听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传说。

  明代中后期,此地发生瘟疫及洪涝灾害,方圆几十里都荒无人烟。官府为了平衡人口和经济的布局,强行从邻省迁徙来一大批人。具体落脚到这里的不是三个人,而是六户人。其中三户姓王,两户姓邱,一户姓刘。他们依靠勤劳的双手,经过世世代代的努力,才有了这座小镇。

  岁月沧桑,斗转星移。三人亦好,六户也罢,史实上的细节已难以考证,小镇逐渐兴旺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腱子觉得应当为这里的建设多作些努力。

  大队仓库很快就重新建了起来。仓库挺大的,相当于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大队副业队的人员都在这里办公,还配备了专职保管员,二十四小时都必须值守。后面则是大队的榨油坊、米面加工坊和棉花剥籽坊,因而有很多社员在此来来往往。仓库还是人们聚集的一个处所,茶余饭后,晚上无事,甚至吃饭的时候,有的人掇着碗也要到这里聚一聚。大至世间新闻,小至鸡毛蒜皮,他们无事不谈,无话不说,如同旧时代大城市的茶馆一般,热闹异常。

  根据腱子的提议,大队在仓库的外墙上仍旧用水泥做了两块大大的黑板,以作宣传之用。

  有了宣传阵地,腱子便找来最新的上级文件和报刋杂志,想把农村政策、时事要闻抄到黑板上。螺丝如约而至。两人要趁午休时间,一人写满一整块黑板。

  螺丝知道,腱子有套《水浒全传》,十分眼馋,曾试探性地想借来看看,遭到婉拒。他想必须抓住这次机会,以实现自己的夙愿。于是便打起了迂回战,“腱子,快要写完了,你打算怎么谢我?”

  “你说,想要我怎么谢你?”腱子爽快地答道。

  “下午到大众食堂,请我吃碗馄饨如何?”螺丝知道腱子抠门,故意用这种如同放血的方法吓唬他。

  “我刚买了双球鞋,现在囊中羞涩,对不起哟。”腱子叫起穷来。

  “要不,你跟我们小队长说说,记我一个下午的工分也行。”螺丝知道腱子爱面子,又故意用这种如同打脸的方法剌激他。

  “你这不是为难我吗?我哪有那个权力呀。”腱子又叫起苦来。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说怎么办吧?”螺丝象走象棋一样,开始将军。

  “那就把你抄的黑板统统擦掉吧。”腱子知道,螺丝早就觊觎自己的那套水浒了,可死活不上他的套。

  “好你个癞皮!”螺丝装出一副生气的模样。

  “哈哈哈哈……。”腱子笑得眼泪都快流了出来。

  当然,这些只是玩笑而已。书不得不借,黑板也不得不留,难能可贵的是那份互帮互助的情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