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宋别 > 134 保民之策

134 保民之策

小说:宋别作者:程锋破浪字数:3446更新时间 : 2018-05-13 11:15:01
  原历史上的这一战,宋军六千人活着回去的才五百多人,宋军大将高世宣(高宠)战死。

  没错,原本高宠是死在幽州(燕京)城里的,并不是在演义小说里搞笑的“挑滑车”被砸死。

  演义小说为什么要那样丑化他呢?写的那么无脑、窝囊。

  当然,死在幽州城里也挺窝囊的。

  西军高官刘延庆想拉拢高宠,也给他赐了‘表字’:世宣。

  世宣:世间宠儿,大宣其用。

  这个表字完美契合高宠的‘名’。

  幸好在这个版本的历史游戏中,因为程洲这个‘骰子’的出现,高宠被派到夷洲扫荡高山贼去了,没有机会参与这场伐辽战争,避免了‘英年早逝’。

  但是,高宠没有去,他的那个位置就被杨可世代替了。这一仗,西军猛将杨可世为了掩护同胞撤退,留在最后面掩护,最终力竭战死。

  杨可世的死,对宋军士气的打击太大了。

  真实历史上,杨可世相当于真宗时代杨延昭、杨六郎那个级别的‘万人敌’,堪称西军第一猛人。

  在同一个历史节点,总是会有相似的结果;就算是高宠躲过了这一劫,也还是会有别的豪杰在此殒命。

  ——

  郭药师很郁闷,本来十拿九稳的功劳就这么搞砸了。

  他还不能有意见,因为犯错的是领导的孩子;刘延庆这种垃圾领导最不讲理了,郭药师‘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从初心来讲,谁愿意屡屡叛变当‘三姓家奴’呢?

  我郭药师率领汉人遗民、在辽东苦苦挣扎求生的时候,你们中原大官有因为同为同是华夏一脉而援救过我们吗?

  到辽国衰败了,你们就拿民族大义来压我,劝我投诚大宋······对比你们大宋,辽国的萧干大王才是我的救命恩人,我却因为你们说的身为华夏一脉就背叛了他!

  本来,我对回归神州的怀抱还是满怀欣喜的。我以为我祖辈的汉人大国应该是人才辈出、豪杰遍地,可如此重要的战役的指挥官为什么像个白痴?

  我们燕赵汉儿,本来以为中原汉人来了我们从此有了出头之日,还想着拼死一战‘献一份大礼’给咱们的母国!

  可是,现实为什么这么残忍······你们中原人连天赐良机也不敢摘取,刘光世迟迟不来,我的几千名好兄弟就这样丧命在幽州城内!我怎么对他们的家属交代?

  当初可是我苦口婆心的劝服他们投诚大宋的啊!

  ——

  北辽这边耶律大石、萧干也是愁眉苦脸。

  这仗侥幸打赢了,但辽军本身也是损失惨重。这样拖下去不是个办法,得想个办法击退宋军,硬的不行那就来巧的。

  于是,萧干率领自己少的可怜的部队迂回到宋军的后方对宋军的粮道发动了进攻。

  辽军成功抓到了宋军的几名压粮官,萧干把这一群人关在帐篷里。

  晚上萧干偷偷跟部下‘耳语’:“我听说汉军十万压吾境,但我大辽各路援军已至,超过宋狗三倍了。我准备将我们辽军二十万人先分左右翼,我亲自率精兵冲击宋狗中军,你们左右翼为应,宋狗歼之无遗,哈哈哈!”

  听到萧干的话,被俘虏的宋军压粮官吓的冷汗直流。

  半夜,也不知突然天生神力还是怎么的,几位宋军压粮官竟然挣脱绑绳逃出了账外。遇到一伙辽兵,双方一阵打斗,倒还真有一个逃了出来。

  这个逃出来的押粮官直奔刘延庆大营,把自己听到的一切一五一十的告诉了刘延庆。刘延庆听得这个胆战心惊啊,但他毕竟是个老兵,不可能这么容易就相信。

  第二天,萧干在宋军营外燃起熊熊大火,一时间宋军大营外尘土飞扬、烟火弥漫。

  这下刘延庆可真信了,连忙下令大军后撤,大批物资是丢地丢、烧的烧。

  本来还有王禀、韩遵这些将领在拼死抗击辽军;辽军毕竟人少,打到后来因为减员,已经块支持不住了。

  结果,就在这时,童贯不下令其他友军上去帮忙奠定胜局就算了,他竟然还下令全面后撤······

  崩溃,大崩溃!

  宋史记载:“宋军十万余众,相蹂践死者、百余里。自熙、丰以来,所储军实殆尽!”

  也就是说宋朝自宋神宗、宋哲宗两代攒下的家底、加上王安石改革的全部成果,在这次大撤退中损耗殆尽。

  如果说童贯在西北对夏国的战争中,还算是个有功之臣的话;那在伐辽之战中,童贯就是个彻彻底底的罪人了。

  大宋倾尽全国之力发动的第二次北伐,又以失败告终。

  宋军的这次惨败,损失的青壮人口和粮食军械太多,几年之内难以恢复战力。

  这也是后来女贞入侵中原后、大宋毫无还手之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宋辽大战打的热火朝天,在北方辽国腹地烧杀抢掠的金国也时刻关注这这场战争。宋军的无能和高层领导的万般丑态,金国都看在眼里······

  ——

  “诗萌你尽快将有关夏国的情报资源整合,我现在急需知道的是李安借的八万黑汗骑兵具体在什么位置。”

  程洲大致知道了宋辽之战的情况,其中还脑补了很多画面。

  何诗萌按照程洲三个月前在洛阳时候的计划,早早的来到兰州,抵近夏国边界扩张‘纵横司’的对夏情报工作。

  在何诗萌告辞之后,玉萝姗拿着一本花名册进来了。

  “程少卿,这是截止到前天归义军的扩军名录。咱们攻取河西沙州、瓜州、肃州、甘州、凉州、鄯州六大州府之后,汉唐遗民心向中原、纷纷投军,归义军目前已实有四万六千人实数。”

  “好好好,这都是你们行军书记的功劳啊!你辛苦了。”

  程洲心想:玉萝姗你也是中了腐儒遗毒了,什么就‘汉唐遗民心向中原’?他们被回鹘和西夏轮番统制了一百多年,早就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对于谁当主子早就麻木了。

  要不是我下令‘人人见血、个个捅刀’的奸计、河西汉人必须参与对夏国贵族的行刑、绝了他们的后路,他们哪里会这么主动参军?

  现在他们跟咱亲的穿一条裤子,把家里埋到底下深藏的救命粮都贡献出来给‘归义军’;深怕我们没有军粮打败仗,那他们也会跟着完蛋。

  这就是没有退路之后爆发出的积极性,他们只能一条道走到黑的玩命支持你,后世很多造反队伍都是这么玩的。

  比如:李自成的‘裹挟流民’、比如苏联红军的‘打*豪、分**’

  ——

  程洲召开军事会议。

  “众位兄弟,你们有没有想过自汉唐以来,中原丢失西域和凉州之后,遗留的汉人为什么无法自保?”

  大伙没想到程洲会问这个,交头接耳的交流讨论起来。

  “俺老杨觉得,兴许是因为汉人身体太弱,抵挡不住欺压。你们看这些番邦异族几乎每顿有肉食吃,而咱们汉人只知道种地吃粮食。就算养了猪、鸡也不舍得吃,去卖了、存钱送孩儿进学。亏得我老娘养的猪自小都是给俺吃的,俺老杨这才长得庞大身架!”

  杨再兴这回倒真是动了脑子。

  众人听了,有嬉笑的、也有点头赞同的。

  程洲也被逗的很开心:“哈哈,再兴说的倒也有理。”

  陆文隆岂甘人后?

  “非也非也!”

  这个小巨人摇头晃脑、振振有词的样子:“再兴谬误了。”

  众人都一起看向他,等着他的高见。

  杨再兴不服气,催促道:“敢说俺老杨什么误了、那你快说为啥汉人无法自保?”

  陆文隆巨大的胖脑袋转向,对着杨再兴呵呵一乐:“吾今日一时尚未思量周全,他日或可告知。”

  杨再兴:······

  众人:······

  “陆家小子你等着,晚饭后蹴鞠场上见,敢不敢?”杨再兴气的咬牙切齿。

  “哈哈哈······”大伙儿都乐了。

  程洲在军中推行了结合宋代蹴鞠的足球,名字还是叫蹴鞠。

  古代蹴鞠设置六个球门,而且没有守门员,简直坑爹!程洲改为一个球门加一个守门员,其他规矩不变。这样的改动影响比较小,大伙容易适应。

  程洲常常组织蹴鞠比赛,自己出钱设个彩头。

  他的主要目的,一是在军中增加健康的文娱活动、把厮杀汉从赌博、撒酒疯中引导过来;二是让军汉们打熬气力、保持身体状态。

  ——

  张宪也试着分析:“是不是因为汉人人数太少了?”

  玉萝姗摇了摇头:“我在西州知道大概数字,汉人在西域各族中比较起来,不算最少的。我觉得是没了中原朝廷的扶持、西域汉人就没了主心骨,一盘散沙、有力也使不出。另外,在西域广大地方,沙漠邪教不让人养猪了。”

  程洲听了大赞:“玉萝姗说的好啊!这才是根本原因。”

  “因为我们中原大儒的治国理念之一,就是‘弱民’。就是在制度上使民众不敢、不能、也不懂自我保护,不许民众有自由组成社团的习惯,也不许持有兵器。”

  “到了咱们大宋,连铁匠打造兵器的手艺也不准传给后代,所有的‘大匠’都被收拢到军器监,有时候有活干,大部分时间都在混吃等死。”

  “自此,民间慢慢就没有了抵抗能力,也没有了自发抗争的习惯。”

  程洲想起金庸老爷子(怎么又是金庸?)小说里写的北宋:

  ······众百姓气愤之余,忽然说起笑话来。

  某甲道:“金兵有甚么可怕,他们有一物,咱们自有一物抵挡。”

  某乙道:“金兵有金兀术。”甲道:“咱们有韩少保。”乙道:“金兵有拐子马。”甲道:“咱们有麻札刀。”乙道:“金兵有狼牙棒。”甲道:“咱们有天灵盖。”

  那天灵盖是头顶的脑门,金兵用狼牙棒打来,大宋百姓只好用天灵盖去抵挡,笑谑之中实含无限悲愤。

  大宋的‘弱民’政策,弱到民众毫无抵抗的手段。这在古代社会、在不停的有外敌入侵的情况下,你这就等于自杀。

  临到那天金国士兵冲到你的首都了,你就知道号召百姓们起来保卫你赵宋朝廷了?你把他们都‘弱民’弱的只剩天灵盖了,群众们又拿什么来保护领导?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